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四年中,“新建设”曾举行了关于巴甫洛夫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与毛主席“实践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的讨论。问题讨论的中心虽然不是关于逻辑的问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所发表的某些文章里面,曾附带涉及感性认识阶段有没有逻辑思维活动的问题,而没有加以讨论和很好的解决过。根据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对这个问题大约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主张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活动的,在冯增信同志的文章中说得较为明显。他说:“感性认识的得来,也可能经过很多思维,而任何真正的认识,也都必须表现在思维的形式、表现在概念和判断上。”这就是说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的活动。另外也有反对冯增信同志这种观点的。例如胡瑞祥同志曾指出说,冯增信同志是“把理性认识阶段的‘高极思维’、‘概念’、‘判断’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纠缠在一起,看到感性认识有第二信号的积极参加,就在认识的感性理性阶段,都是统一  相似文献   
32.
[提要]学习借鉴美国慕课发展先进经验推动民族高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创新性发展很有必要。本研究在对美国慕课发展趋势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彝族传统文化慕课的发展为切入点,对部分民族高校及大学生在彝族文化慕课方面的感知程度与学习意愿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进而对互联网时代彝族传统文化慕课的发展方向与建设路径加以思考:从其具有的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出发,探索彝族文化慕课发展与普通慕课发展的同与异;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彝族文化教学资源进行清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彝族文化慕课发展规划;提升彝族文化专家的数字化意识,推动彝族文化慕课的市场化运作,以此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
支格阿鲁文化为古代彝族文化,其宗教类型是原始宗教类,而彝族原始宗教主要由自然崇拜与图腾崇拜、万物有灵观、祖先神灵及鬼怪信仰、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构成。支格阿鲁文化也成了毕摩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毕摩经书里有以支格阿鲁神灵来对付妖魔鬼怪的内容,毕摩们借助支格阿鲁之神的威力来镇鬼怪,驱鬼除魔,以求人类健康安宁,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34.
35.
36.
藏密瑜伽修身论(一)噶尔仁波且著李钟霖译注译者按:本译文原版书名《大圆满悟境精义元始怙主道次讲义智慧师》值此发表之际特意译为《藏密瑜伽修身论》。本译文原版为长条、双面藏文传统装帧书籍,共78页156面,译为汉文约4500字。从这本书的撰写风格与文字特...  相似文献   
37.
以彝族选美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究彝族选美的起源和类型,分析传统选美标准、选美形式和选美的社会功能,在外来选美文化和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理念的影响下,选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弱化而逐渐失去特色。火把节选美应尊重传统选美文化、借鉴现代选美方式,同时政府给予相应的扶持。  相似文献   
38.
苗族作家向本贵的短篇小说《碑》,是新世纪民族文学的重要收获。作品独具匠心,寓意深刻。在平实叙事中塑造了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透视了权利与人性的冲突与较量,揭示了边远地区农村的现实困惑与矛盾,弘扬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39.
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与特征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发展 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如何解决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0.
张世英先生在“形式逻辑的同一性与辩证法的同一性”一文中,对于哲学界一些同志否认对立面的同一与片面强调对立面的同一的两种错误观点所进行的批评,我完全赞同。但是作者在阐发形式逻辑的同一性时,却与形而上学的同一性混为一谈了,这点我是不能苟同的。本文提出如下意见,以与张世英先生商榷。我们知道,形式逻辑与形而上学在历史上曾有着纠缠不清的瓜葛。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式逻辑遭受着形而上学的严重歪曲。在亚里斯多德以后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形式逻辑,实质上就是一种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