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媒介形塑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属性和社会化拓展在媒介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日益凸显出其特殊的作用.四川汶川地震的突发在媒介的公共表达上呈现出内外传播的共性与特色,灾难报道中的形象构建成为媒介形塑的诉求和现实成效之一.本文立足四川媒体对地震报道的地缘性选择和特点,从媒介形塑的作用机理出发阐述了依托媒介描述的公共表达在传播策略上的取向和作用,指出了形象传播的内外选择和形塑机制的蝶介作为.  相似文献   
12.
"两会"作为我国政治的晴雨表,其对外报道已成为外国媒体关注的热点。两会中的花絮报道正以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在两会的对外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我国对外时政报道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新闻报道的"我"叙事:一种亲和力的构建方式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叙事学与新闻报道的原理同一性关联出发,勾勒了新闻报道的叙事内涵、构成要素表征;又从新闻报道的动态过程出发,围绕新闻报道的有效传播目标,对比分析了一种能够达成该目标的亲和力传播的"我"叙事的特点.针对中国本土新闻报道现存的问题与不足,对"我"叙事的兴起、发展以及媒介应用进行了历时态和共时态的分析,指出了作为一种特定的叙事策略和报道理念的革新,"我"叙事将在时效提升、平等认同激发以及互动距离调适中发挥特有功能,并为有效传播提供有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摘要]版面调整体现了报纸新闻生产的空间定位变化。本文指出了三种有效释放新闻生产力的调版方式,即新闻强版、本地优先;以编统采,速推特别专版;“报中刊”调整与报网互动延伸版面空间。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北京晚报》2012年的调版实践与走向为例,分析了目前报纸构建媒介社区的战略选择,指出将调版转化为构建媒介社区的动力机制与创新机制还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新闻审美以新闻的真实美为其核心组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立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众媒体纷纷借纪实化的报道手法为延伸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进行探索与尝试。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是媒体主动的理性审美价值取向与受众客观的感性审美需求暗合纪实化报道手法之特征并在媒体经济运作逐步市场化、独立化基础上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本文着眼于纪实化报道产生的宏观、微观动因及其应用误区 ,从新闻审美机理层面论述了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的审美内涵 ,揭示了它与报道纪实化要形成有机互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兴起并得到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媒介发展动因.它在宏观上缘起于"民本思想"的媒介化轨迹、政治媒介化诉求;在微观上缘起于新闻传播品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与传媒科学发展的业务突围;它是我们构建和谐传播、和谐传媒,有效服务于社会建设、满足受众多元与深层信息需求的媒介途径.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的某种亲近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受众对媒体的"平易度"感知和"平等"印象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也是大众传媒构建和具备这种印象感知与效果预期的能力.它以平等、平易传播为核心,以构建"亲民"传播模式为应用归宿.本文立足新闻报道中"欠亲和"之现状与问题,结合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从认知心理学的"印象感知"发生、转换的过程性机理出发,系统阐释了研究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之价值,初步构建了具有可行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7.
操慧  宋巧丽 《民族学刊》2022,13(6):106-116, 149
边疆治理历来是国家主体性建构与主权宣示中的重要一环,对边疆不同的认知和定位决定了国家在特定时期的布防施策,也影响着民众对国家的整体认同。本文选取我国“珠穆朗玛”这一重要而独特的边疆意象,以宗教典籍与清代舆图中的相应记录为背景,分析爬梳新中国成立前英国《泰晤士报》与我国近代中英文报刊的报道情况。研究发现,相较于英国借助公开报道对我国边疆意象的易名与话语先占,西藏民众基于宗教文化想象的“抵抗式沉默”,与我国近代报刊以紧跟西方动向和输出文化想象为主的报道手段,均表明相应主体对观念建构主权想象的认识不足,这也导致近代我国落后于国际话语竞争之局面。本文认为,媒体报道作为一种询证文献,是对特定时期历史语境与话语张力的生动记录。着眼当下,媒体报道服务于国家治理与观念建构的突出作用亦愈渐显明。对此,国家应全方位注重各类史实的采集与辨析,并以智库建设的高瞻远瞩创新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边疆话语及其表达机制,以抢占我国事实性边疆的先声权。  相似文献   
18.
当代大众传媒的激烈竞争和受众接受信息的多元化选择 ,使曾经“一枝独秀”的中国晚报面临自身迈向现代化报业的时代挑战。本文立足晚报的城市报纸属性 ,从“现代晚报”与“晚报现代化”的有机关联中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受众、市场、人文三大要素对中国晚报转型的现实意义 ,此亦晚报现代化的城市攻略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新闻传播的专业性和专属性受到巨大冲击与挑战,令新闻传播的公共性在信息传播的社会化中得以凸显。对新闻报道而言,"观点"作为主观性意见和个体性认知,不仅以话语的姿态呈现于事实的逻辑表达中,也同时以一种选择性策略投射出社情民意,从而聚合成公民新闻和公共新闻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具体表现为媒体报道中的新闻观点化和观点新闻化取径。作为对媒介生态变迁的顺应,这样的报道取径可以概称为"作为新闻的观点"的话语生产与媒体话语实践。在此过程中,新闻传播的社会属性、社交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媒体与社会通过新闻生产的对话可能亦得到增进。以此媒体话语参与公共传播的社会表达实践来观照当下的观点新闻及意见生产,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范式转型将是媒介、技术、人文交互整合与调适之结晶,也是其形塑的媒体话语走向深度智识、助力心智和谐的重构公共理性的责任所在及能动回应。  相似文献   
20.
操慧  林丽 《东岳论丛》2023,(8):53-63
“京报”与“邸报”在清代都常被用于指称传播政治信息的载体,两者的混用亦反映了清代官方发报系统与民间发报系统的交织。有关清代民间报房的两种起源说中,“荣禄堂”说不足为信,“白本报房”说暂无实证,二者都缺乏说服力,而原本被视为早期民间报房的“公慎堂”实际上属于提塘共事的公设报房,且至晚于道光年间仍在运转。民间报房的出现与提塘报房的发报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而报房京报的繁兴也因于受众信息需求的变化。民间报房在新式报刊兴起后曾长期扮演代印代派的角色,报房的地理分布则在北京媒介空间的形成过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报房京报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清代政治信息传播媒介的变迁,而京报由盛转衰主要是因为其合法性的丧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