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离骚》的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表面看来,这些表现特点的形成似乎具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却隐含着诸多必然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是由自然环境、楚地民俗、人格象征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楚地环境具有广袤性和特殊性,这决定了其名物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楚地民俗既崇拜动物又崇拜植物,这决定了其名物的神异性和实用性。生于斯、长于斯的屈原在运用《离骚》名物时,自然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同时,楚地名物一旦被屈原组织到《离骚》中,就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呈现,还是精神品格的象征;而《离骚》中的"名物世界"存在着两大系列的对立——香草与臭草、善鸟与恶鸟,这正是屈原用以象征"人的世界"中的两种人格的冲突——明君与昏君、贤臣与佞臣。  相似文献   
12.
在楚辞本体研究方面,周建忠知难而进,重拳出击,仔细考察楚辞本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综合运用双向互证、多重比较、追源溯流、以意逆志、宏微并用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容自若地由一个论题转入另一个论题,破旧立新,辨异析同,洞幽察微,解疑释惑,品文论艺,从而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扎实细腻的探究,在当代楚辞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真正让"时间"成为一种自觉的诗学意识的,当归功于屈原.在<离骚>中,他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正是在与时间的对抗中,他展现出自己饱经沧桑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饱含血泪的生命情绪.  相似文献   
14.
在《离骚》中,屈原建构出两种不同的空间:故土与乐土。两种空间的并立共存,充分显示了屈原在政治道路、情感意向上的矛盾冲突和进退抉择。如果说《离骚》中的"门"成为隔断故土与乐土的节点,那么"路"则成为沟通这两种空间的桥梁。在神话思维的作用下,屈原将自己的特定情感通过空间方位的特殊取向表现出来,即刻意挑选与强调南方和西方。如果说南方的取向反映屈原企图在故土寻求知音,那么西方的取向则代表他意欲在乐土寻求知音。  相似文献   
15.
《离骚》的名物,大致可分为自然名物和人工名物.屈原在结撰这些名物时,并不是呆板的、随意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灵活的、精心的选择和编排,以便更好地表达情意、寄托情思,从而使这些名物具有多样性、地域性、神异性、对立性、实用性五大表现特点.  相似文献   
16.
在《离骚》中,屈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灵均"形象。"灵均"形象的塑造背景,主要体现在国家危机、社会思潮、政治困境、身体焦虑等四个方面。"灵均"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哭己不幸的失意者形象,而且还是一个歌己不屈的反抗者形象。只有当这两种形象共同存在时,他才是屈原自我形象的完整投影。如果说前者形象引发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幸遭遇产生共鸣与同情,那么后者形象才真正引起了后世文人对屈原的不屈精神产生崇拜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吾丧我”是《齐物论》一篇的题眼,在前人阐释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吾丧我”的要义原指“遗形忘心”的状态,其内涵为“两行”,其方法为“以明”和“物化”,其境界为“无己”。  相似文献   
18.
在清诗话中,有着数量惊人的楚辞评论.然而,学术界至今还没有论及清诗话究竟是如何评论楚辞的.清诗话在楚辞文体之归属、楚辞内容之评析、楚辞艺术之探研、楚辞范式之确立、楚辞影响之追踪等方面均有大量可资借鉴的见解.可以说,清诗话中的楚辞评论在楚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离骚>的结构模式并非单一,而是按照特定的文学惯例与代码,组合成各自不同而又相互依存的书写模式.<离骚>有"序乱"、"对话"、"行动"、"回抱"四种结构模式.<离骚>除"序"、"乱"外,其主体部分即围绕"不吾知"的主题进行了两次"对话",两次"行动".每次"对话"后各采取一次"行动",两次"行动"目的皆为"求女".如果说"对话"是屈原身陷精神困境的真实写照,那么"行动"则是他摆脱现实困境的真实记录.如果说"对话"是屈原宣泄情感的途径,那么"行动"则是他实现理想的尝试."求女"也就是"求知音",具体而言,就包括"上求贤君"和"下求贤臣"两方面的内容.<离骚>这四种不同的结构模式一方面是屈原自觉借鉴和吸收巫歌形式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他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而精心构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离骚》中,屈原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