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9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143篇
理论方法论   48篇
综合类   284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21.
222.
北朝既是一个社会动乱不安,也是一个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时期。由于频繁战乱,平民流离失所;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女子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还有婚姻论财风俗等,这些因素造成了平民晚婚、失婚现象较为严重。平民是北朝社会的主体,通过其晚婚与失婚的原因分析,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整个北朝社会婚姻制度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223.
明代中后期,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推行。由于各地历史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其在各地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徽州知府古之贤在任期间施政措施的档案汇编《新安蠹状》,结合有关徽州文书,对明代中后期徽州粮长制、钱粮征收、里役变迁、军屯税粮征收以及机户生存状况等相关问题进行剖析,以揭示明代中后期一条鞭法在中央规定与地方执行之间出现的制度变异,有助于把握地方基层社会经济运行轨迹和社会变迁实态。  相似文献   
224.
菊花是古典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字内涵。古代的文人不仅用它来象征自我淡泊,坚贞的性情,而且书写青春易逝、人生苦短的悲叹。此外,菊花特殊的无物性价值,往往折射出古人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225.
张藜 《当代老年》2011,(3):F0003-F0003
  相似文献   
226.
孔向阳  王予安  高晓光  欧浩军 《决策》2011,(6):I0002-I0005
城市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事业,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它不但反映着城市居民享受发展成果的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27.
21世纪既是经济激烈竞争时期,也将是教育的激烈竞争时期。高等学校能否适应这种竞争的形势,首先取决于高等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因此,培养和选拔一批素质好、能力强、水平高的跨世纪干部充实到高校领导班子,是使高等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拟从高等学校跨世纪领导干部的现状出发,就培养和选拔跨世纪领导干部的有关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28.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快速的技术变革、不断增长的不确定性、无形资产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驱动因素为特征。本文将介绍知识经济对传统会计模式的挑战,并对相应的会计创新与影响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29.
“言志”与“模仿”是中西传统文艺学中遥相对应的两个主导性命题。它们分别起源于中西诗学发轫期的先秦与古希腊。本文力图从双方所处的文学创作、价值观念、世界图式的不同背景:来解释这种差异现象。文章认为,双方文学作品中主客体关系、美学追求、作品实现方式的不同,双方社会价值体系中知识与道德所处的不同序列,以及双方在世界观上分别信奉两分世界与“天人合一”的传统等,构成了各自在文艺学根本问题上提出不同命题的文化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230.
人的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各种具有多义的概念,“需要”概念就是其中之一。对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其目的不是为了想提出某些难以把握的概念。相反,社会科学的客体——社会事实及社会过程——较之任何其他知识领域都更易于被具有一般社会经验及兴趣的人所理解。在资本主义国家,“需要”这一术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政治辩论中(在社会主义国家也一直是一个主题)。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许多计划显然都出于一种“基本需要”的考虑。对“需要”这一术语如此广泛地应用持怀疑态度的人,可能有一个更基本的观点:当前对需要所作的科学研究有些模糊不清,在一些重要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