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21.
两汉上郡龟兹属国及其文化遗存考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兹属国为两汉于上郡所置之县,治所当在今陕北榆林市榆阳区南120里处之下盐湾.其民以西域龟兹国降民为主.龟兹国民主要为吐火罗人,源于南俄大草原,约于公元前3000年迁入新疆.从西汉宣帝始,龟兹民众陆续迁移上郡,至东汉末止.龟兹民众内迁,带来了诸多文化因素,至今仍能在陕北榆林、米脂一带住民的人种、姓氏、宗教、方言、地名、古迹等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如人种因素.吐火罗人为白种人,其女性十分漂亮.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当为吐火罗之对音,源于龟兹女性形象;再如龟兹国全民信佛,其移民自然将佛教文化带入上郡.陕北方言中"婆姨"(指已婚妇女)一词,系从梵语佛教的"优婆夷"(女居士)而来.  相似文献   
22.
齐梁三大文学集团的构成及其盟主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420—589)文学可谓士族、宫廷和家族的文学。在宋、齐、梁、陈四朝中,刘宋虽历时60年,占整个南朝的1/3还强,但因其上接魏晋、下启齐梁,只具有过渡期的特点;陈朝33年,时间不长,且国力衰微、地域日缩,文化愈趋萎靡,已不足与北方相抗衡,又下转隋朝,亦仅具过渡性的特点。所以,真正能够体现和代表南朝文学特征的是齐梁文学。 南朝各代皇室皆出身于武将,他们对士族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文化活动的理解和接受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他们的文化修养和士族文人的贵族气息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提高和培养起来的。他们以手中强大的政治权力、丰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文化特权在这个  相似文献   
23.
24.
普慧 《唐都学刊》2008,24(1):1-3
上郡是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匈奴必争之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拥有上郡,即可保证中原王朝的安全.上郡治所位于今何处,是众多文史学者和当地人关注的一件大事,历来各家说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二说:一为肤施说,一为绥德说,二者皆有文献依据.然考其文献记载,前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后者可能在今陕西榆林市绥德县四十里铺.  相似文献   
25.
2005年6月18日至21日,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委托,由西北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14届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日本等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西北大学党委书记张炜博士和副校长惠泱河教授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本次年会围绕五个议题,即中国古代文论对当代文学与文化建设的贡献,中国古代文论与东西方文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宗教文化、历史哲学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与中国文学史之分合,21世纪的中国文论研究的新空间等,举行了多场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26.
儒家经教的"天命"信仰观统御下的积极入世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历史进程强烈关注的思想观念,对史家构建历史框架,叙述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阐释历史进程等,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儒教的"天命神学"(Fate Theology)的核心内容"君权天授"(Regalitygiven by God)观念,直接影响了中世纪前期正史家的历史观,几乎构成了他们的一种思维范式(paradigm)。范晔、沈约、萧子显、魏收等南北朝正史家虽然生活的时间和环境不尽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也有相当的差异,但是,汉文化中的传统"天命"信仰观,始终贯穿其中,没有丝毫动摇;"君权天授"的观念已构成了他们历史观的核心内容,指导着他们对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看法:帝王的兴与衰、朝代的承与迭、人物的荣与辱等,似乎完全取决于或依赖着异己的力量。但是,道德的完善和人事的努力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天命的基础;只要能"畏天敬神",就会克服自我膨胀、防止盲目躁动,兢兢业业,勇猛精进。南北朝正史家们虽不能站在历史科学的高度来审视和解释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但是他们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相联系,指出了偶然性(即"天命")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作用,应该说是有相当深度的。  相似文献   
27.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年来中国诗歌的创作实践。晚清的王国维,集历代境界说之大成,将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完备化,终于建立起了一套深刻的,符合诗歌规律的审美境界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格,自有名句。  相似文献   
28.
天竺佛教语言及其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普慧 《人文杂志》2004,(1):106-111
佛教语言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学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形式及特殊的语言观。佛教输入中国后 ,对中国语言学产生了极为深刻和久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音韵、词汇、修辞及语言观方面。另外 ,佛教语言学对中国诗学也有重大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