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1.
[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相应地对两大社会制度及其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从“一边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转换。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社会制度的演进逻辑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两大社会制度的认识及实践,形成新时代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两大社会制度关系理论的中国智慧,以深刻洞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两大社会制度间相处之道之现实启示与未来走向,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中蕴含的以资本和空间为轴心的空间生产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理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围绕空间生产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特别是新时代城乡、生态和文化等方面的空间生产,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经验滋养.立足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和中国空间生产实践,审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要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空间,重视生态、文化等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从而不断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经济空间.  相似文献   
13.
革命精神为完成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历史任务提供了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深层奥秘。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革命精神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精神指引是其赓续的逻辑旨归,历史任务是实现其赓续的时代坐标,社会矛盾对立碰撞是实现其赓续的动力之源。在系统梳理建党百年革命精神赓续的历史进程和深层机理基础之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坚定不移地用发展的观点审视革命精神,不断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发展革命精神,创新革命精神的宣传教育方式,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本"网络右翼"迅速崛起,影响力日增。日本战后新保守主义运动倡导的"民族意识"、"大国意识"等,奠定了"网络右翼"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泡沫经济崩溃后"格差社会""边缘人"的不断涌现,也为"网络右翼"的扩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资源。"网络右翼"持有的"反叛意识""悲情意识""强国意识""自我封闭意识",凝结成一个"自我完成"的体系,其目标指向,体现在强烈的"排外情结"之中。尽管如此,在"网络右翼"激扬文字、自身观念世界无限膨胀的背后,难掩其自信力的缺失,以及对历史、社会文化的无知与偏见。"网络右翼"尚未构成规模庞大的现实运动,但其潜在的破坏性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公娼制度确立之后,在“国家否定人身买卖”的大义名分之下,确立了强制性的性病检查制度,国家权力公然涉足性交易.围绕公娼制度的存废,日本国内展开了激烈的论战.透过这一论战,可以发现,双方均首肯公娼存在的所谓基本前提——男性本能的要求和悠久的历史,并缺乏在社会伦理层面上对公娼制度的严肃探讨;比起娼妓的人权来,双方均更多地考虑所谓的“国家体面”;双方均从社会卫生的视角出发,将娼妓定为“病毒的传播者”.归根到底,双方的立足点,更多的不是“文明开化”,而是“富国强兵”,在本质上均是大日本帝国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16.
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最大悲剧,莫过于其思想被简化、遭曲解。一代史学巨匠兰克,著作等身,生前荣耀,百年之后却难以安眠。实证主义者奉其为鼻祖,从而浩浩荡荡,开史学实证研究之潮流,而流行在德国的兰克形象,则是一个浮荡在德意志唯心传统中的主要代表。由此,史学界形成了两个兰克形象,孰对孰错,难以了断。本文无意评述这些争论,亦不奢望澄清兰克思想之所有困惑,只希望从争论的源头——兰克一贯推崇的“如实直书”的原则——探究下去,借此抛砖引玉,或许可以领悟兰克某些更原始更独特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人类文明正在经历一场立体化、多要素、全景式的数智化变迁。正是在数字智能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相互建塑与型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延展性发展空间并呈现出数智化转型的现实图景。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形成,是在惯习空间、资本转换与教育策略发生变化的场域变迁中为实现变革与发展的内在实践需要,也是一种涵盖技术内嵌、认知革新以及价值耦合三重意蕴的范式变革探索。数字智能技术的不断嵌入与拓展,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必须深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中所存在的场域变迁及其价值限度,并对其进行优化建构与路径创新。在实践逻辑与理论应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仍可能存在技术理性与价值指向在有效融合中的张力、现实空间与虚拟世界在内在统一中的缺失、内容供给与传播方式在价值意蕴上的遮蔽等价值限度问题。未来应运用韧性思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创新,构建韧性之“道”,达成技术与价值“共轭互济”的育人使命;打造韧性之“器”,培育现实与虚拟“虚实相生”的育人生态;搭载韧性之“事”,创新人工与数智“内嵌耦合”的育人载体。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澄清乡村发展危机的理论实质,不仅对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深入把握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正义维度。《资本论》从唯物史观视角出发,澄清了资本主义对乡村人口和生产资料的持续性掠夺,是导致乡村发展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全球扩张导致城乡对立问题日益突出,资本主义生产矛盾无节制地复制到世界各地,造成全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发展危机。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人类发展历史上化解城乡对立矛盾的原创性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语境中探索乡村持续发展的伟大创举,全面彰显了全球化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正义维度。  相似文献   
19.
20.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也是把握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在规定不可或缺的维度。在人类现代化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现代化占据着先行示范的特殊地位,是研究现代化绕不过去的范畴,问题在于资本主义以资本增殖为中心逻辑形成了对人的发展逻辑的强势压制,由此形成了资本财富积累和人的贫困积累的尖锐化对立矛盾,工人越劳动越贫困的社会问题严重掣肘了其现代化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空间。马克思深刻洞悉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含的矛盾,为人类纠正资本主义现代化偏离人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导理论。尽管资本主义现代化为延长其生存发展周期采取了时间、空间以及福利社会政策,但这种不触及资本主义现代化矛盾根源的措施治标不治本,劳动者只能再次深陷资本增殖框架塑造的贫困化趋势中。为此,人类要消除悖论性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新型现代化道路,需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和列宁的探索进行创新拓展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具体历史国情继承发展和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指向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历史向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独特的历史资源和恢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先贤对共同富裕的构想、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对共富的追求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共同构成了其发展的历史资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富裕实践提供了独特历史蕴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以及新时代的百年恢弘接续探索,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注入和拓展了共同富裕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架构内恢复了劳动者主体性,资本增殖逻辑与人的发展逻辑矛盾得到了和解,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共同富裕向度不仅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深远影响,而且为人类探索新文明形态提供了中国智慧,为后发国家走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开拓意义的原创性现代化探索,未来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历史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