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727篇 |
免费 | 86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16篇 |
劳动科学 | 26篇 |
民族学 | 54篇 |
人才学 | 69篇 |
人口学 | 67篇 |
丛书文集 | 818篇 |
理论方法论 | 180篇 |
综合类 | 1836篇 |
社会学 | 249篇 |
统计学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67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61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41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87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145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13篇 |
2010年 | 199篇 |
2009年 | 212篇 |
2008年 | 194篇 |
2007年 | 216篇 |
2006年 | 197篇 |
2005年 | 180篇 |
2004年 | 150篇 |
2003年 | 152篇 |
2002年 | 104篇 |
2001年 | 110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57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41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在农村社会主体缺位、村民组织化低下的条件下,乡镇政权在项目实施中往往会形成选择性治理的行动偏好,而乡村治理精英契合了这种偏好。通过构建乡镇政权、治理精英、村民三者间的行动逻辑的理论框架,可以发现精准扶贫中乡镇政权采取选择性的治理行动是源于以下几点:其一,村民主体缺位制约了乡村的扶贫项目承接能力,使得乡镇政权倾向于项目承接能力强的村庄;其二,在自上而下严格的绩效考核和控制下,乡镇政权为了完成考核任务无奈追求"短期效应",将资源投向短期能够产生效益的村庄;其三,在村民主体缺位、村庄组织化低下的境遇下,乡村治理精英参与乡村扶贫契合了乡镇政权追求政绩的偏好,成为乡镇政权确定扶贫项目流向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由于精英治理存在"精英俘获""不稳定性"等问题,乡镇政权在精准扶贫中应该积极转变过度依赖精英扶贫的理念,向培育社会组织、多元化扶贫主体转变。 相似文献
142.
朱丹宁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6):32-37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中多有涉及违法处,如庶民的违法娶妾。在第三十四回,杜少卿希望国家立法限制娶妾,却不知随意娶妾实已违法,也不知明代已有与其方案极其接近的法律。这段描写,究竟是作者不知道明朝制度所致,还是别有创作目的在焉,值得仔细探讨。由于清乾隆五年删定律例时,删除了明律中有关娶妾限制之款,而《儒林外史》作者明显很熟悉法律,于是作者之知不知明代相关规定,不仅关系到第三十四回中相关叙述的创作年代问题,还涉及作者是否为吴敬梓、原书形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3.
朱一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6):496-498
由学生转化为教师、由受教育者转化为教育者的高校新教师,能否迅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涉及新教师自身发展和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新教师可通过岗前培训调整自己的心态,逐步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在教学导师及其他高年资教师的指导下,尽快了解和掌握本学科教学的一般特点和教学方法.在初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精心编排,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和过快的授课语速,课后需及时总结教学经验.通过上述实践,新教师可以迅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4.
朱行书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5)
20世纪初,宪政和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获得很大发展,其宪政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已成为世界之大趋势.受其影响,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已取得执政权的局部地区依法执政的宪政意识已经开始显露、孕育,并融入了党在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执政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5.
儒家传统文化从"天下为公"的政治维度、"重义轻利"的利益维度和"公善私恶"的道德维度提出了"崇公抑私"的思想,在道德意识和政治理念上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使得"崇公抑私"构成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主流。然而,儒家传统的"崇公抑私"的公私观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为封建统治阶层服务的"天下为公"导致"天下为私";抑制个人私欲的"以公灭私"导致"假公济私";将公私等同善恶的"公私对立"导致"公私两无"。在时空变迁和语境置换之下,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必须重视"私"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为了构建公民社会,儒家传统的公私观需要转化为"尚公重私",以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6.
朱静仪 《高等函授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12):55-56,65
小说《赎罪》是一部虚构与真实混合交织的杰出作品。本文试从布里奥妮用虚构性做出的错误判断,作者自身创作过程中的叙事判断,以及读者做出的三种主要判断这几个方面分析小说文本的叙事性,以此说明叙事判断对解析文本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7.
"南京大屠杀期间究竟有无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一个争论的焦点.论者运用参加南京大屠杀日军部队的建制、近代韩国建国历史与战时征兵制等史料,对这一论题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史学分析,得出南京大屠杀期间肯定没有朝鲜人组成的日本军的结论.以廓清认知,还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148.
“艺术终结论”向来是国内学界的关注热点,但多数研究者都将“艺术终结论”视作黑格尔首先提出的命题。那么,在对特定文本阐释时探寻作者本意是否有一定的合法性?本体论阐释学的两位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分别以“伟大艺术终结”论和“艺术的过去特征”论来概括黑格尔美学的相关言论和思想。通过对读和细析黑格尔的文本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阐释可见,黑格尔本人并未提出过“艺术终结论”的命题。而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对黑格尔的概括和论述虽然都依托于本体论阐释学的框架,创造性地发挥着自己的见解,有意无意地偏离了黑格尔的本意;但在具体分析时则往往试图贴合黑格尔论述的原意。这一特殊的阐释学现象意味着,方法论阐释学寻找作者原意的主张并没有完全过时,在特定条件下能与本体论阐释学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49.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和主动性衔接,已成为现代学校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0.
本文批判性地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关系,不同的内容都为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供了视角,多种理论可以被视为包含彼此对立的内容的概念二元论。这些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理论如何批评另一理论,也体现出国家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这些二元分析可以归纳为:工具主义对结构主义,国家的资本决定论对阶级斗争决定论,国家中心研究方法对社会中心研究方法。除了存在如此众多的国家理论研究,还存在理论趋同的趋势,其中工具主义和结构主义,阶级斗争和结构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之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