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每年七月前后,高考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牵动着数以万计的考生、家长和教师。考前,对试题作种种猜测……考后,想方设法打听阅卷的情况、评分的内幕,尤其是语文学科中作文的评阅究竟“葫芦”里藏什么“药”?这是题目的作文更是难以估计能抓住几分。有人甚至说,这要碰运气,命运全在阅卷教于是乎,一年一度的高考作文评阅带有相当浓厚的“神秘色彩”。这里不妨把它的面纱撩开……。  相似文献   
32.
传统文化精神浸育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种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本性和人格特质,当然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这种本性和特质以及当今时代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使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着不可推卸的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有所作为的中国的真正知识分子,应当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知识分子那种撼人心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碰撞、交汇中正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传统文化自身的种种悖论,并在对文化悖论的反思中走向自觉,通过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卓有成效地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相似文献   
33.
1996年1月29日晚上,从《新民晚报》读完一则来自台湾的消息——“死神在校园游荡,一天之内三名中学生自杀”,随后又从电视新闻中获悉,上海一名中学生自杀身亡。深感震惊、痛心,在哀悼之余,不由陷入沉思。这似乎尽是巧合,但绝非巧合!那三名台湾中学生力何自寻短见?因为学校功课压力太重。上海的这位中学生为何自杀?因为听说期终考试已有两门功课不及格。而自杀,实际上也就是不堪承受功课的沉重压力。由此可见,功课压力过重是两岸这四名学生自司长的共同原因。因此,他们的死闩非历吕。但是,R作这样的S析还嫌肤浅,历额深一层友…  相似文献   
34.
<正> 道,是老庄哲学的基本概念。弄清道的性质,对解开老庄哲学将会有所帮助。本文愿就这一目的作些努力。前人对道的认识我们首先简略地考察一下前人对这个概念的认识。老庄之后,有韩非的《解老》,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所然”,即物自身的规定性,是使该事物成其为该事物的东西。这是从事物的性质方面来说明道的。并提出了“理”这个概念,认为道也是“万理之所稽也”。从儒家那一方面,有《周易》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相似文献   
35.
当前汉语中外来词的广泛使用并不意味着汉语的贫乏,它是新时期汉语与其他民族语言频繁接触的必然结果。当前外来词使用中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有关管理部门和广大语言工作者有责任规范和正确使用汉语,使汉语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6.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即身而道在":精神修养与身体成长融合为一,身体是精神修养的承载者和发源地,它孕育着精神、包含着精神、践行着精神。人对"道"的追寻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每一个体都是自身成道的主体,即"人皆可以为尧舜"。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身道合一"之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古代德性化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方法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自觉性和内在超越性;知行合一是"身道合一"教育的必然推演;注重从血脉上感化人、从情感上教育人;忧国忧民之情怀和"以身殉道"之精神成为中国士人之品格与风骨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即身而道在"的具身性教育传统显现出超越时空的价值与魅力:这种教育是对灵肉二分、架空理性的二元思维的超越;是与当代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过度强调肉体感官享受的对抗;为充满复杂性和风险性的当代社会提供了高水平思维,诸如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种长远、系统、全面思考能力的整体性思维,在这样的教育中充盈着辩证思维的智慧,所秉持的"中庸之道"正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和中国人处理事务的大智慧的体现。  相似文献   
37.
去年岁末,上海教育界有一条“爆炸性新闻”──闸北、静安等区率先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这一举措意在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殊料,一时引起强烈反响,其中之一是出现了──自古以来,“孟母三迁”备受赞赏。盖因家长能认识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刻意为孩子选择良好环境。时过境迁,“孟母三迁”在今天却有另一种“版本”……1995年底,上海市有闸北、浦东新区等几个区相继宣布,本区96年起对初中招生办法进行改革:人再举行招生考试,根据各小学毕业考试的成绩,按“就近入学”的原则进行统一分配。消息传出之后,学生家长反应不…  相似文献   
38.
在中西方传统教育发展观中,中国重“情”的交融,西方重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意识的激发。而当代中西方教育发展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中国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十年“文革”的深远影响,造成情感优势因素在教育中的缺失,及对当代所需求的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意识激发的理解有待进一步地准确和升华;西方是高度发达的科技与西方文明条件下对其片面使用所产生的矛盾和长期以来片面主体性的膨胀,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失衡,由此引发西方教育家们对情商(EQ)的探寻与呼唤。因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的发展在于,建构以“情”为根基的主体发展观。在这一过程中,应以历史的厚重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以辩证思维的睿智寻求中西方的优势互补;以关乎民族危亡的高度选拔、培育、训练教师。  相似文献   
39.
健全我国人大监督制约制度的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强对国家行政和司法权力的监督制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课题。健全我国以人大为核心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是完善我国监督制约制度的根本途径。本文从静态结构上分析了人大监督制度的三部分构成,从动态结构上论述了监督过程的三大环节,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0.
在中国美术史上赵孟頫是一个多产的画家,无论是在文学还是艺术之成就上,在元代里可以说是最显赫的。先前的研究众多,无论是生平、师承还是绘画书法都有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而以个案研究最多。本文以他的《水村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1)这幅山水画出发,试图在此幅画中探究白描渴笔代替水墨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