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本文运用许多民族习俗证明,婚礼不是产生于对偶婚至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时期,而是萌芽于对偶婚的中后期。通过对聘礼性质的分析,作者否定了婚礼起源于财产的考虑和买卖婚。作者认为,婚礼的产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由诸多因素促成。  相似文献   
42.
《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5期栗劲、王占通《略论奴隶社会的礼与法》一文,勇于探索,读来受益非浅。然而仔细寻绎起来,赋诗断章,似是而非之处也是有的。例如第五部分“奴隶社会不存在独立于礼的法”的观点就缺乏足够的证据。该文认为“在奴隶社会,文化低下,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既不可能认识到社会规范中有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之别,也没有体会到区分二者的必要”。基于这种理论上的认识,他们认为“先秦史籍中的  相似文献   
43.
在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先生以其学识之渊博、著述之丰富而蜚声世界、饮誉中外,堪称学界泰斗、史坛宿将.郭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其才思敏捷的天赋亦不无关系,诚如李白凤先生所云:“窃以时贤聪明才捷莫过于郭沫若先生”(《东夷杂考》b第134页).然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今笔者不揣冒昧,拟以一得之见,妄议郭老治史方法之一失.郭老早年习医,好以医生的眼光论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发明,而且这种将自然科  相似文献   
44.
近代学者在治中国婚姻史或论述有关古代婚姻制度时,力主掠夺婚说。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略陈一得之见,兼以问难。不当之处,敬请前辈和同志们指正。 一 在我国,掠夺婚说当肇端于对资产阶级史学有着开创之功的梁启超先生。他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举《易·屯卦》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等为例,说:“夫寇与婚媾,截然二事,何至相混?得毋古代婚媾所取之手段与寇无大异耶?故闻马蹄蹴踏,有女啜泣,谓是遇寇,细审乃知其为婚媾也”。  相似文献   
45.
<正> 如果我们有兴趣将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亲属称谓的所有名词加以统计的话,很有可能“舅”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至少不亚于“父”、“兄”二字,且“舅”字常与“甥”字相连用,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左传》成公二年:“晋侯使巩朔献齐捷于周,王弗见,使单公辞焉,曰:‘蛮、夷、戎、狄,不式王命,淫湎毁常。王命伐之,则有献捷,王亲受而劳之。所以惩不敬,劝有功  相似文献   
46.
<正> 我国春秋时期在贵族阶层中流行一种孙“以王父之字为氏”的命名制度。《左传》隐公八年载众仲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士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鲁隐公就是根据这条古老的原则,“命”无骇“以字为展氏”的。杜预注“公命以字为展氏”一句云:“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予以王父字为氏。无骇,公子展之孙,故为展氏。”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杜云以王父字为氏,盖本《公羊传》之说。”对于无骇是否如杜注所说为公子展之孙,抑或公子展即无骇本人,后世学者有争议。①但杜注所本《公羊传》“以王父之字为氏”的说法却是对的。所谓  相似文献   
47.
三皇五帝传说及其在中国史前史中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的新成果,结合文献材料,对三皇五帝的时代做了比较具体的界定,认为三皇时代是“以石为兵”的旧石器时代,凡神农氏以前的传说人物,均可视为这一时代的氏族代表;五帝时代的黄帝处于“以玉为兵”的新石器时代,婚姻形态属于母系氏族的对偶婚时期,大体与仰韶文化同步;其后的顼、帝喾处于新石器时代的父系制阶段,大体与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情况相符;到五帝中最末两位的尧、舜时代,已属中国氏族社会末期,即将迈入“以铜为兵”的文明门槛了,大体与龙山文化的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48.
<正> 在先秦时代的伦理道德中,“男女有别”是一条重要原则,而对嫂叔关系防范尤严。在丧服制度中就规定有“嫂叔之无服”(《礼记·檀弓》)。“嫂叔无服”就是“嫂”对丈夫的兄弟们不服丧服,“叔”对兄弟们的妻子也不服丧服。《礼记·檀弓》疏引何平叔云:“夫男女相为服,不有骨肉之亲,则有尊卑之异也;嫂叔亲非骨肉,不异尊卑,恐有混交之失,推使无服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也说:“夫外亲之爨犹服,而独兄弟之不为制服者,以其分亲而年相亚,故圣人嫌之,嫌之故远之,而大为之坊。”他说尚多,恕不备举。  相似文献   
49.
昭穆制度当产生于原始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向地域性的两合氏族婚姻组织转变的过程中.父辈称昭、子辈称穆,旨在严格区分父子两代人的氏族界限,杜绝近亲婚姻关系的发生.关于鲁国的昭穆制度,由于史料缺乏,后人有一些不同甚至错误的看法.因此,欲得鲁国昭穆制度之真谛,首先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定位问题,一个是鲁闵公、鲁僖公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另一个是鲁国的始封之君的为昭抑或为穆问题.本文对鲁国国君昭穆次序的排列,既体现了“父昭子穆”的原则,又解决了“兄弟相继为君的昭穆异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