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3篇
综合类   6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吉林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区域,距中原遥远,比较封闭。秦汉直接辖地达到了吉林中部,其他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或王国,有的直接受到了秦汉文化影响,有的间接受到了秦汉文化的影响,有的还处在落后状态。吉林地区的考古文化也佐证了这些历史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72.
王翦在完成秦统一的战争中,功劳卓著。王翦的故里在何处呢?《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说是“频阳东乡人也”。“频阳”习惯上说在今富平县美原一带。然仔细考察,颇有疑问。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依据《地理志》说:“频阳县属左冯翊,应劭曰在频水之阳也”(见列传后的索引)。另一史学家张守节在“正义”中说:频阳“故城在雍州东同官县界也。”我国古代的地理书《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它已载  相似文献   
73.
周文王晚年,先后征伐了犬戎、密须、耆、邗及崇侯虎等五国,为武王伐纣做了准备.“五国”历史悠久.犬戎属北狄;密须属华夏;耆、邗属东夷;崇先为华夏,后属东夷.至西周,除犬戎外,其它四国均融为华夏,有的还延续至春秋时期.“五国”的存在,为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4.
从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鲧、共工、禹等筑城及考古发现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文化城址看,华夏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建立邑城。东夷与华夏融合很早,除海隅部族外,已属华夏族范畴。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的邑都,出现较晚。夏至战国为其都城形成阶段,秦至南北朝为发展阶段,隋至明清为高峰阶段。都城建设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密切相关。一、邑都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75.
<正> 细柳营是汉文帝为防匈奴、保卫长安而设的军营之一。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匈奴统治者除每年向汉朝索取岁赐粮食、布帛衣物之外,还经常入侵掠夺人口和畜产。据《汉书·匈奴传》载,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匈奴右贤王侵犯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印,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甘肃镇原东南),使骑兵绕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陕西淳化县)。汉派大军把匈奴驱逐出塞,但“不能有所杀。匈奴日以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甚众。”文帝后元四年(公元前160年),匈奴老上单于死,子军臣单于立。  相似文献   
76.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文明”的含义在古代社会里就是阶级社会的起源。关于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起源,国内史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商代。日本著名学者贝冢茂树,一九七七年在他的著作集第四卷《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的补记中也说:中国文明的形成时代,应定在由青铜器、宫殿基址和原始文字所表现出来的商代前期。①究竟如何确定中国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77.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强了中国大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每年从港澳台与世界各地回国寻宗问祖的客家人数量剧增。与此相应,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客家学”的讨论又活跃起来,学术界兴起了“客家热”。香港《嘉讯》杂志(1989年40—41期的合刊),《客家精神探索》一文虽巳指出:“以黄河中游、洛河流域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化之源”。“客家文化比较全面地保存了河洛文化的精神”,但对客家根在中原未进行深入的论述。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一探索,并说明客家文化渊源于中原的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78.
阴山以南地区在很早就有猿人和古人类活动、生息和繁衍,而“河套人”是内蒙古地区有名称的最早者。新石器时代有西戎、华夏及东夷族迁入,土著氏部落的成份复杂起来。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在西辽河上游和黄河流域发现的较多。东周以前,内蒙古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是高于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相似文献   
79.
古代,在华夏、东夷、南蛮、北狄、西戎部族未形成以前,东方(今山东)、西方(潼关以西)的氏族就开始了艰难的迁徙。如“九河神女”华胥氏族就有裔支由山东、河南而徒入陕西蓝田,遗迹有“华胥渚”。到了东方太昊伏羲氏、女娲氏与西方炎帝神农氏时期,迁徒规模渐大。炎帝支族共工由陕西渭水流域,沿黄河徙入河南,再达豫东的辉县,依服于女娲氏。《路史》记载:共工与女娲氏战,女娲氏战胜后,其支族西迁入陕西平利县,又北迁入临潼及其周围地区。蓝田、骊山、潼关、黄龙、长安等地均有女娲、伏羲氏的遗迹。到了东方少昊、西方黄帝(今陕西北部)与炎帝后裔榆罔(今宝鸡地区)时期,西方二族沿洛水、渭水至黄河,再分别沿黄河北、黄河南迁入河北及河南,又共同徙入山东。后来在少昊、贵尤部族挤迫下,又分别返至今河北啄鹿、河南淮阳。其后在经历蛋尤与共工(后裔)及榆阁,黄帝与共工、黄帝与榆阁的战争后,黄帝、炎帝、蛋尤、少昊部落成员互为融合,形成华夏族。这也就是黄帝、少昊后,东方部落长撷项至舜,为何能入居中原,成为华夏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原因。少昊后裔颧项筑都邑于河南棋阳;濒项裔支帝誉都于河南很师;尧舜则建都邑于晋南,逐渐向西迁移。尧舜大“臣,东夷族部落长皋陶、伯益及禹等,作士、主虞、作水官有功,得舜封“爵”封“土”(实为故地赐封),伯益以封秦地(今河南范县)而称秦人、秦族、秦古国。同时舜又封赢姓秦人支族于耿乡(今山西河津县)。《国都城记》云:“耿,赢姓国也。舜又封伯益支族于梁(今陕西韩城)。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日:“梁氏,伯益治水封于梁。”又封伯益近亲胞族皋陶支族于阮(今甘肃径川县东南)。从此,秦人东起范县,西至径川,黄河、汾水、渭水、径水流域,在这广阔的领域区,开始有了秦人的足迹。秦人由此而与夏人、商人、周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也是夏朝后秦人迁徙、发展、升降的序幕。  相似文献   
80.
盘瓠与盘古氏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物,代表着原始社会不同阶段的社会状况.他是帝喾高辛氏时代的氏族部落首领,徙于今湖南泸溪后,氏族部落发展壮大,与土著蛮人结合,成为蛮人尊奉的祖先之一.其后裔逐渐南徙,传说和遗迹遍布于江南地区,反映出"五帝"时代江北、江南氏族先民的迁徙和文化交流,比"三皇"时代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