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合理的技术想象有助于技术的健康发展,而过度的技术想象有害于技术发展.就AI来说,已经出现了一种AI的过度想象化的现象.AI过度想象化的科学基础是AI科学研究出现的一些突破进展,而理性基础可以追述到卡西尔和韦伯的神话思维与祛魅思维.人工智能要健康顺利发展,必须消除AI的过度想象,即对AI有着清晰的理性意识.人工智能的去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使用技术的活动与技术本身之间的区分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基本前提。使用技术的活动是社会生产关系,是经济关系,它构成了经济范畴的指称物。技术本身只是使用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如此,隐含着的工具主义因素在“技术不是经济范畴”命题中清晰地显现了出来。工具主义是马克思技术哲学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以身体为焦点:由现代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变身体成为理解身体之后自然而然的问题。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人类与自身身体的关系有着四种不同的形式:为缺陷的物质身体所累、为有限的物质身体所拼、为多元的文化身体所困、为虚幻的技术身体所扰。针对这四种情况,人类借助现代技术改变着身体而呈现出四种情形:不断弥补缺陷身体走向完好;不断提升有限身体走向无限,不断修正多元文化身体走向稳定,不断摆脱虚幻技术身体走向自身。  相似文献   
15.
作为对象构成前提的时间—空间统一体并不是现成的,而是人类认识生成的结果,是传统引导和理性论证的结果。时间—空间统一体的概念只有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才形成比较严格的规定:基于辩证法的互相限制的关系,即表现为内与外的对立上。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可以理解不同形式的物及其空间表征:自然物、艺术物和技术物并不仅仅是物的类型划分,更有"先于"的意思。"先于"意味着逻辑批判的顺序,对前者的批判总是引出后者——对自然物批判的反思引出了艺术物,对艺术物的批判最终导致技术物的出场。空间表征则意味着空间价值的顺序。以切近人的空间性规定而言,这种价值性表现为技术物优先于艺术物,而艺术物优先于自然物。技术物相比艺术物和自然物更能带来与人相关的空间性规定。通过技术物,我们对人类此在的空间性本质有了本真的把握。人类"此在"借助现代技术物,将自身本真地释放、置入,并生成移动空间。  相似文献   
16.
苏佩斯利用现代成像技术对大脑认知活动进行成像实验,这一实验意义重要但是却被忽略.这一实验成立的技术基础是脑电图(EEG)、脑磁图(MEG)、正电子成像术(PET)、功能磁核共振成像(fMRI)等四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成熟应用;哲学基础是技术图像的相似性,依赖于图像形状的概率相似;伦理基础是实验者的自愿.前者是外在基础;后两者构成了内在基础.它对整个哲学传统中物与观念之间的区分提出挑战,尤其是对现象学中关于“事物意向与观念意向之间存在着根本区分”的命题提出了挑战.所以成为现象学的科学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社会空间理论主要分为四类:场域模式、生产模式、拉近模式和流动模式。这些模式都承认了“社会空间是社会关系或活动发生及生成的场域”这一前提,此即容器比喻。相比其他模式,布尔迪厄的场域模式则表现出对这一观点的反思,尽管不是很明晰。社会空间构成主要探讨行为体验与社会空间对象之间的意向关联,探讨体验、身体、资本、文化、技术如何呈现和构成社会空间。从实质上看,社会空间是一种多元空间叠加形式:知觉空间、身体空间、资本空间、文化空间与技术空间的叠加形式,其中体验形式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9.
论图像意识的特征、逻辑基础及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中图像意识概念能够有效描述出观者"观看"图像的意识结构,能够作为图像意义呈现的基础.其图像意识结构分析具有偏重感知与强调图像主题恒定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展开对模仿传统中的艺术图像(包括现实主义流派)、日常生活中的图像、大多数技术图像意识的分析,并揭示图像意识的内在结构.但是,这一概念的有效性应用却面临着双重危险:其一是面临违背现象学的侧显复合体原则的危险,即事物的呈现是侧显复合体的;其二是现象学家自身并没有揭示出非题材(对象)立义的过程.此外它对于非对象性艺术图像的分析有效性难以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20.
有用与无用:事物意义的逻辑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的认识论传统揭示了本质及其属性是物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认识经验;物的现象学生存论传统揭示出使用是物(用具)的意义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有用性的经验;随后又揭示出游戏因素,这构成了艺术经验.上述传统中无用性被看作是阻碍理解物的因素.无用意味着物之有用性的消失,使得物的现成性得以体现.但是无用与有用共同构成了物之意义的基础.对物的无用性的重视表现了不同于物的现象学理论的地方:无用使得物之用得以持存;彰显了用者的情感世界,更提供了为人之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