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低碳生活方式的内涵、特征和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具有道德性、时尚型、科学性、健康性的特点。低碳经济早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就首先提出,是对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是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低碳生活方式的基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开始融化、雾霾现象严重等问题接踵而来,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尤其显得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2.
我国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从而使得电网的自动化、智能化、自愈性成为新的发展对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库技术更加成熟,本文基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性,分析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数据需求,并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分析和研究了调度自动化系统中数据库知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采用由202位下属及其领导构成的领导—下属配对数据探讨了道德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社会交换有正向影响作用,社会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而权力距离取向不仅调节了社会交换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调节了社会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即员工的权力距离取向水平越高,道德领导通过社会交换对员工创新绩效的间接影响作用越强。本文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深入认识道德领导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潜在中间机制和边界条件,并有效指导企业的创新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2003年秋我们开始使用数学实验教材,一接触新教材,立即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一缕清新之风,新理念、新思想从教材中四溢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 相似文献
15.
孟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3):105-106
通过分析对民主内涵理解的几种误差 ,指出走出民主内涵的误区对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孟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4-37
通过对洛克反省学说的主观性考察可以发现,洛克认为反省获得的是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之类的观念。同时,反省的过程与感觉的过程虽然存在时空、对象、结果以及主动和被动上的具体差异,但在同属于经验过程这一点上是没有实质性区别的。随着现代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客观的认识。洛克认为,人之所以在受到内外刺激时会有相应的意识经验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脑内的动态核心在发生作用。这里的动态核心对应的是心理语言所说的意识经验,这就为我们找到了反省活动的承担者——内感官。而心理动力学则改变了人们对自身行为选择性所产生的动力序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内部控制与诉讼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诉讼对上市公司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并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企业合法经营的重要机制。然而,内部控制是否能够防范公司的诉讼风险,确保合规性这一内部控制基本目标的实现,有效促进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障投资者利益,尚未有相关的理论分析与证据支持。本文以我国2008~2010年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涉诉次数和涉诉金额作为诉讼风险的替代测度,考察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公司诉讼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总体而言,内部控制越有效,公司涉诉次数和涉诉金额越低,面临的诉讼风险越低;从内部控制各要素看,内部监督和内部环境建设对诉讼风险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对诉讼事件进行分类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对担保纠纷、借款合同纠纷等导致的诉讼风险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相对于深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公司,沪市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公司的涉诉风险更低。本文的研究为内部控制合规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通过从微观层面提供加强法律法规执行的执行机制和经验证据,拓展了法与金融,以及投资者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霍孟杰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25-127
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法律并未对风景名胜区特别是非国家级景区经营权的转让做出明确规定,致使我国许多地区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出现转让过程尚不规范,某些转让行为亦有悖于国家的有关规定等诸多问题。因此,探讨如何规范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的转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教学的瓶颈在于德育评价;德育评价的难点在于行为评价。本文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探索出一套高校德育评价的新机制;它在行为评价方面具有公平、公开、及时、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佛教语言皆为传达第一义而施设,这决定了佛教所采用的一切语言在本质上都是假名施设的东西。语言的世俗意义不是第一义,但却是佛教达到其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西方哲学和佛教对语言的不同态度根源于它们对各自知识对象的不同理解。佛教强调语言文字和意义之间的不确定性。对语言和意义之间不定关系的这种理解,使佛教对语言表现出既充分肯定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又反对执著语言、堕于文字的辩证态度。佛教与西方语言哲学的比较,在辨同异,别共殊的同时,更多的是起到对双方使用的哲学语言进行梳理和澄清的作用,这种梳理和澄清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对语言的理解不同所造成的误用,另一方面可以为双方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提供元哲学助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