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符号消费因其扬弃了单纯的"使用价值消费"狭隘性,从而直接促发了消费主义观念的出现和发展。大众传媒尤其是电子媒介的具象性符码所带来的影像表现力由于能为商品附加更多的象征意义,使得媒介必然与消费主义不谋而合,共同带动大众文化的新发展,社会的整个大众文化形态也由此出现了商业逻辑主导下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2.
李劫人是现代四川籍作家中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中蕴含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元素,对成都地区的乡风习俗,如节日娱乐、婚嫁、饮食等都作了详尽描述,在语言和叙述方式方面也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文艺观的形成、双重视角以及文化自觉等因素促使他重视并擅长于在作品中展示民间文化元素,表现了他对家乡民俗熟练的掌握与强烈的认同,他在挖掘和叙述四川本土民俗文化形态及其内涵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3.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杨晖 《船山学刊》2009,(1):64-66
刘勰创造性地将哲学中的“常变”与《易传》中的“通变”融合,实现了“通变”的诗学转向,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本文揭示了刘勰“通变”思想中的“崇正”倾向,并在其著作中进一步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5.
乔燕艳  杨晖 《四川省情》2009,(12):19-20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提出2010年全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在经历了2009年一系列经济调整后,2010年四川将面临怎样的形势?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请他们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相似文献   
16.
杨晖  张佑青  欧阳元东 《职业》2017,(22):82-83
东莞"机器换人"使制造业大步向"智能制造"迈进,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本文以东莞理工学校为例,阐述"机器换人"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东莞理工学校针对工业机器人专业建设进行实践探索,试图从知识结构和岗位能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杨晖 《船山学刊》2008,(1):38-41
“通变”与“正变”是中国传统诗学的重要范畴,而刘勰的“通变”与叶燮的“正变”各自在两个范畴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们的思想虽然前后相隔一千多年,但其诗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语境,针对的问题以及表达的形式等三个方面的相似性特征,使两者的比较获得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西南少数民族歌场,是西南各族人民自古创造和传承的以固定时空展演歌舞与社会互动的综合性文化-社会景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是源自人类学的一个专业性概念,更是渊源于20世纪7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空间转向的实践论产物。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空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的研究,过多聚焦于以歌舞展演为核心的文化表征,总体上缺乏文化整体观关照,鲜有与歌场关联的多重社会关系空间能动性的考察与深描。文化空间视野下对西南少数民族歌场空间生产及其文化表征进行过程研究,在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语文能力基础上,跟随歌场文化情境的流动展开多点民族志研究,应该可以进入并揭示歌场背后少数民族的生活世界与性灵世界。  相似文献   
19.
杨晖 《劳动世界》2013,(11):52-53
大学校园环境的好坏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上,校园也是大学生汉语语用的主要环境。精心构建大学校园汉语语用环境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仅讨论除教学之外大学校园汉语语用环境的构建,探讨了从精心培育大学社团组织,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节等活动,对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构建大学校园汉语语用环境的途径。以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传播母语文化,大力弘扬奋发向上等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杨晖 《职业》2012,(11):151-152
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人格魅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都有着极大促进作用。然而,在如今社会不断进步,多元化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些社会上不良的、乃至低俗的社会文化也侵袭着当代大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