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7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80篇
社会学   21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古代民俗中以亥日为吉日,金文中很多器物的铸造时间被记载为丁亥日,还有古人喜欢在亥日举行祭祀、赏赐、入学、集市等活动,都体现了亥日为吉日的民俗观念。但亥日何以为吉日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尚未破解的文化之谜。本文对此进行了诠释。文章认为亥日为吉日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亥的本义就是猪,亥早在先秦就有表示猪的意义,并非汉代才有。猪神崇拜的实质是生殖崇拜。由于亥与生殖有关,与丰收有关,于是就获得了吉祥、吉利的义蕴。殷先王名亥也是猪神崇拜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2.
高校是系统化认知世界的生力军,但如何践行"认知"却始终是高校讨论的重要话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需讲究"重知重行,知行合一"。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积极探索、坚持开展的"三联系"活动,不失为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案例。  相似文献   
163.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溯源在中国古代诗文中“云雨”是有特殊含义的。明清小说中“云雨”直接是男女交媾的同义语,并不是一般的比喻。例如:“二人相挽就寝,云雨之事,其美满更不必言。”(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在唐宋诗词中“云雨”表示男女合欢更多地是以用典的形式出现:“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宋·柳永《婆罗门令》)“料得襄王惆怅极,更无云雨到阳台。”(唐·刘言史《赠童尼》)“才会云雨须别去,语惭不及琵琶槽。”(唐·方干  相似文献   
164.
随着工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对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与内容的关注不断深化。工科院校在培养担负社会责任的从事科学技术活动优化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社会功能,因此,工科院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品质"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5.
目前在我国新闻采访的实践中,尽管隐性采访尚未获得明确的法律认可,但由于这一方式确实有助于保障实现公众知情权,有效实现舆论监督,因此,为新闻媒体所经常使用,也受到公众的认可。但是,应该看到,隐性采访形式的使用也常常会引发对个人隐私权的侵权行为,导致一系列冲突。本文通过对冲突状况的分析,对国内外解决这一冲突的法律规范的辨析,寻找解决冲突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条件,为隐性采访与隐私权的平衡提供有益的思路和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66.
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进程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蕴涵多重意义、涉及多个层面的创造性、综合性的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包含着国家关于文化系统管理体制的宏观改革和自身机制的微观改革两个层面.对我国二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进行全面的回顾,对取得的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旨在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7.
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发展,给非遗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但非遗的管理工作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代相传的智慧结晶,同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中华民族文化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历程,拥有许多优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运用和维护好非遗,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力中华民族的整体和谐发展,是人们必须研究好的重大课题。数字化手段的应用,为非遗保存技术赋予独特的应用价值。本篇重点研究了非遗的数字化保存技术与遗产项目实施的需求,以及具体的技术方法,期待可以帮助中国非遗保存事业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8.
大众传媒存在于一定的传媒生态环境中,社会构成了媒介赖以生存的现实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一个科学的生态环境。本文旨在以媒介生态的视阈全面分析、反思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寻传媒业科学增长规律,建构传媒业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构建传媒业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创新观、和谐观、全球观和人本观。  相似文献   
169.
组织支持感与组织行为学的很多变量间有着复杂的影响关系。近年,组织支持感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性综述。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组织支持感的概念、维度和量表,从领导因素、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三个层面梳理了组织支持感的前因变量,通过主效应模型、缓冲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对组织支持感的结果变量进行整合,又对组织支持感自身作为中介变量与调节变量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最终总结出组织支持感作用机制模型,提出五个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中国情景下的研究、领导风格对比研究、动态过程研究、跨层次研究和研究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170.
杨琳  饶金涛 《唐都学刊》2023,(4):42-50+2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更能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得以扎根传统、厚植文化根基。数字文化产业是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的新业态、新领域,是建设数字乡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针对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在数字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维度和发展困境,探寻数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向选择。在文化认同和数字素养层面,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使其得以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不断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使村民真切享受到信息时代的“数字红利”,促进乡村文化认同度与村民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应增进数字技术理性与时代价值需求的呼应,通过强化乡村配套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数字技术成果在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使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在良性互动、交织互补中共同发展。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层面,应深化数字时代的多维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以城乡融合为起点,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加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加速文化数据资源的有效融合并推进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