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7篇
社会学   78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从《畲岚山》长歌看畲民显现的扬善惩恶观念和爱情观、鬼神观的变迁 ,表现出畲民对社会、对自己认识的深刻变化 ,切合历史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曾在《逻辑学》中区分过抽象的普遍性与具体的普遍性,认为前者是一种暴力强制性的一,让多经过删减,臣服于抽象的一的统治;而后者则在绝对精神的作用下,经过否定之否定,过渡到包容所有多的更高层次的一。阿多诺对两种普遍性都表示出不满,对于黑格尔的具体的普遍性,他仍然认为是一种对非同一性的压制,是对差异的消解,因此希望用崩溃的逻辑来保持纯粹的非同一性。不过,当代法国思想家巴迪欧否定了阿多诺这种努力的可能性,巴迪欧认为,阿多诺的崩溃的逻辑根本就没有消除一,而是在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保留其非同一性。巴迪欧从康托尔的集合论中,将集合看成带有计数为一规则的结构,而让内在于集合的诸多元素可以进行计数操作,从而在二维层面上化解了一与多关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的文学创作,始终浸透着对现实的强烈关怀和热情赞颂以及对历史本身的深入感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历史沉思的诗性表达,在内容上,其作品突破宗教拘囿、古典规限,涌动着个人的真实体验与现代气息,予以人积极、乐观,宏大、壮丽的审美观感.其作品既是其对历史发展、社会实践的自觉意识的反映,也是其人文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审美表现.  相似文献   
15.
我的男友朴嘉宁是一个文身师。我们由于文身而相识。更简单点说,我失恋了,想去给自己做一个记号,以纪念我落花流水的爱情,于是,我找到了朴嘉宁。  相似文献   
16.
假如有人问:新闻报道是一副怎么样的“面孔”?恐怕许多读者会“异口同声”:千篇一律。确实,新闻写作程式化、模式化已成为新闻报道的一大通病,总是一副面孔,一种腔调,难以引起读者愉悦的美感。  相似文献   
17.
近日,世界头号奢侈品集团LVMH(路易酩轩)发表声明,宣布该公司持有的爱巴仕公司股份已经超过20%.这个消息几乎让所有人震惊。这个已经有着17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曾多次表明立场,要保持家族产业的独立性。更何况即使在经济危机中,  相似文献   
18.
蓝草十七 《社区》2014,(15):54-55
从小到大,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吃。上大学时,因为口袋里的银子有限,为了一饱口福,我常常冒着被宿管老师骂的风险,在宿合鼓捣吃的,然后与室友们一起分享,并因为好吃被室友们封为“食神”。结婚成家后,因为经济紧张,我便将“吃货”的传统发扬光大,采购来食材和烘焙工具,在家里自己制作零食给老公和儿子吃。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吃得健康卫生。  相似文献   
19.
听蓝 《伴侣(A版)》2011,(6):34-35
当一个人的孤单换成两人的相守,心意却变得患得患失起来,仿佛觉得自己是一尾游在玻璃缸里的金鱼,眼前铺满了形状各异的石子和虚假而华丽的海底植物,仅能徘徊往返,却始终找不到出口。  相似文献   
20.
冰封的恋情     
蓝泪珠 《可乐》2010,(8):58-59
情诗刻树上 1882年的一天,弗洛伊德的医院里来了一位年轻的女病人,陪同的是个18岁的少女。弗洛伊德看到少女,第一次有了触电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