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不同佛教宗派的境界理论对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形成有着多重的构建性作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境界观构建了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结构性心理空间.中国禅宗则使这一空间转换为审美境界,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文艺境界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相似文献
12.
先秦文化典籍《吕氏春秋》的音乐功能论构成了一个贯通于天地鬼神至社会人心的交感系统,主要体现在敬天礼神、颂美帝德、通政移俗等层面,这一交感系统对作为仪式符号的音乐高度重视,具有深厚的人类学内涵。中国古代"诗"、"乐"同源的基本性质,决定了古代的诗歌功能观与《吕氏春秋》的音乐功能观一样,也具有相应的人类学内涵。 相似文献
13.
对民谣的社会文化功能进行知识考古和历史还原,在民谣史料的发掘与解读的基础上,分析民谣的谶示功能,揭示民谣与古老的爻占传统之间的相通性,并进一步追索出谣谶与爻占传统共有的文化原型,乃是对神圣言说,即神谕的敬畏心理。 相似文献
14.
柳倩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6):203-205
大学生生命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历史还比较短暂;现阶段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修养"等课程中增加相应的内容和通过组建相应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等途径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5.
柳倩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3):38-42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中的"神"意象范畴具有鲜明的叛逆意义,其叛逆意义生成的内在动力是统制哲学--儒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与压迫,哲学根源则是道家和佛家哲学思想.富于叛逆意义的文学"神"意象体系的创造和形成,为封建文人们解脱精神的痛苦指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妙悟"论的诗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妙悟”论有着丰富的诗学根源,其中以皎然、司空图的诗论为代表的唐代诗境论的贡献在于完成了援禅境入诗境的转折,宋代诗家论“悟”重“活”法的审美取向使严羽“妙悟”论走向了成熟与圆融。 相似文献
18.
19.
“我们这是去哪儿呵?”“总是在回家呵。”诺瓦利斯的小说《海因利希·封·奥夫特丁根》中的名言,揭示了人生对于回归精神家园的宿命式的追寻。在中国乡土文学中,一个极普遍也很重要的母题“游子还乡”,与这句名言有着内在的共通之处,它象征着中国文人们在人生与精神的双重漂泊的命运中强烈的回归意识。诸如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蹇先艾、许钦文、废名、郁达夫、萧红、巴金、张天翼、吴祖缃、沈从文,当代的张承志、贾平凹等著名作家,都曾充满深情地在他们的作品中回眸故乡。那个在作家的记忆经验中反复呈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乡土世界,不再是… 相似文献
20.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分流"与"整合"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一对突出现象。分流,是新闻传播的个性发展,是分重任,而非散分、滥分;整合,是新闻传播的大趋势,是合大方向,合主流.而非强迫统一;分与合的巧妙把握.是值得探索的新闻传播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