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道德冷漠的生成机制既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背景,又具有道德系统本身运行的内在规律性.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政治架构和文化建设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宏观因素;政府公信力、经济组织(企业)的诚信守法、社会团体的行业规则和职业操守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中观因素;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构成道德冷漠生成的微观因素.道德冷漠实质上是道德主体对受助者缺乏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从而在道德实践上不作为,其微观生成机制主要有个体道德抑制机制的受损、个体道德奖惩机制的失衡和个体道德心理机制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态环境是由社会政治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社会文化生态系统所组成。它既是一个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形成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又成为推动政党和政治家思想和施政纲领变迁的外在动力。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民生思想和施政纲领之逻辑,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生态环境之中,并随着我国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嬗变。这一嬗变既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同时又具有时代的超越和扬弃。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边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资源配置运作体系或制度安排,在某种程度上二者具有一定的替代性。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边界应取决于二者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建立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供给有效性的均衡模型,试图在理论上界定政府与市场在何种层面、何种程度上更有利于资源配置,以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张兵  楚永生 《江海学刊》2006,(5):95-100
从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内在关系角度考察传统农业社会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人民公社时期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可以发现现行的农村公共物品制度仍然是传统经济体制下供给制度的延续,其特征包括以制度外供给为主、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以及供给主体与收益主体二者利益相分离等。这些特征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与当前乡村治理模式不能实现有效统一,从而导致了农民负担加重、乡村政府债务危机和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以及农村公共物品供需失衡等问题。因此,必须积极探讨对乡村治理模式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济职能主要是宏观经济的分层调节、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 ,它构成经济调控体系的中观层次调节。地方政府应遵照市场经济规律和WTO规则的要求 ,在政府职能角色上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与角色定位。这不仅关系到地方政府职能作用的合理发挥 ,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确立。  相似文献   
16.
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演进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演进可大致划分为萌芽、过渡、形成和延续四个时期,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主体、供给模式、供给特点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制度与农村基层政权治理模式具有直接相关性。同时,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是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制度的延续,其缺陷表现在:制度内供给不足、制度外供给主体缺失、供给与需求脱节等矛盾。据此,提出了对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进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产业经济理论,更多注重对竞争性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的分析,而对处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探讨不足.本文对铁路行业自然垄断的特征及效率进行分析,旨在加深对自然垄断的认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铁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今国内大致形成两种主要公司治理的观点:单边治理和共同治理。这两种观点在公司治理的逻辑基础、治理主体、治理目标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其主要原因在于对私有产权、人力资本属性、公司治理内涵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我国国有企业存在产权主体“虚置”问题,单边治理观点在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上缺乏现实条件的支撑,因此应建立国有企业主体多元化的相机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