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25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韦伯关于“新教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是20世纪影响最大的两大伦理—经济理论之一。“理想类型”以柏拉图的“理型”为哲学向度和形上资源,以宗教学与伦理学的合一为方法论特质。在道德哲学方面,它建构的是“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的三维实践理性结构和“最好的动力—最强的动力”浑然一体的二维实践意志结构。三维实践理性结构与二维实践意志结构形成了“理想类型”的道德哲学品质。由宗教—伦理—理性经济行为构成的三维结构,比起伦理—经济行为的二维结构,对以新教为文化背景的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更大的理论合理性与历史合理性,但如果将它泛化为超越文化传统的“理想类型”,便潜藏着深刻的逻辑矛盾和学术危机。  相似文献   
62.
五伦实体与人性认同是中国传统伦理的两个支点.如果说五伦实体是对整个伦理实体与各种关系的设计,人性认同则体现了儒家德性对道德主体的选择与人生价值的取向;五伦实体从社会整体方面对伦理生活作出规定与设计,而人性认同则从道德的主体方面对个体道德作出规定与设计.如果说,人性是儒家德性精神的本体与潜在的话,五伦则是这种本体的外在与自在.从逻辑上说,人性认同与伦理实体的设计应当是各种传统的伦理精神的基础与前提,然而对中西方伦理传统的比较发现,其它任何一种传统的伦理都没有象中国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那样把人性提高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也没有任何传统的伦理象儒家伦理那样对人性进行过那么深入特久的讨论.人性认同更加清晰地体现了儒家德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63.
中国式道德教育的价值结构与运行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着三大难题: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的冲突.西方价值观冲击面前的无力感;传统与现代冲击中的无用感;现实操作中的无位感,使中国道德教育陷入困境.于是,中国道德教育就面临三大课题:世界化;现代化;现实化.从系统论的角度考察,道德教育的这三大课题在理论上的要求就是要实现三个接轨:中国与世界接轨;传统与现代接轨;理论与现实接轨.实现这些接轨的关键,就是要找到它们之间的结合部或切入点.为此,就必须在中国道德传统中寻找根源动力与源头活水,并对此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确立起中国道德教育的价值结构与运行原理,寻找到现代道德教育的民族道路.  相似文献   
64.
伦理智慧与市场经济的文化力樊浩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经济转轨与文化转型,是当今中国的两个基本社会现实。经济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支配作用,扬弃了人们最初在观念与情感上的抵触,使得中国社会步入市场经济时代。然而,市场经济在作为一种经济形式的同时,本身又是...  相似文献   
65.
中国式管理的文化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6.
中国古代人性论是哲学界讨论得比较充分的一个专题。对中国古代人性理论历史类型的划分也比较统一,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超善恶论、性善恶相混论。这种划分抓住了中国古代人性理论的主要特点,但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在各种人性理论内部,作为善恶逻辑主体的人性概念本身並不同一。  相似文献   
67.
经《DSM—Ⅲ—R》普查筛选,从有经前期症状反应的98名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46名女生进行经前期指导性体育锻炼,一个学年后,其症状程度发生率锻炼组低于非体育锻炼组,经前期症状反应中的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各两项总分经比较(x±s),存在明显差异(P<0.05).考试时间内经前期应激身心健康水平,经SCL-90测评,9个症状因素和阳性的项目数经比较(x±s),除敌对、偏执、精神病性3个因素外,其余存在明显差异(P<0.05~P<0.01).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经前期紧张综合症中内分泌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状态,提高由生理变化刺激应激阈值,科学地体育锻炼是女大学生对经前期紧张应激的一种有效的应对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68.
齐康院士建筑艺术的哲学境界与伦理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师通哲"是学问之道的实然与应然。建筑作为"表现的艺术",在智慧与意义的层面与哲学和伦理一体相通。齐康院士的建筑艺术,透过深邃而富有创造性活力的哲学境界,和以神圣与永恒为主题的伦理气质,臻于真、善、美贯通之化境界,呈现出一派由艺术而哲学而伦理的"大师气象"。这种特殊的真—善—美贯通之道,对我们这个时代理解大师、呼唤大师、化育大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9.
伦理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它对社会经济、文化具有何种功能?本文运用人文力理论,对中国伦理的人文力要素及其作用方式进行了深入分析。人文力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力,它是中国伦理精神逻辑结构的四要素之一,中国伦理精神的人文力表现为:社会伦理的人文力,个体道德的人文力,有效合理地调节社会伦理与个体道德之间矛盾的人文力。中国传统伦理人文力的特殊品质在于培育了人伦的凝聚力,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向内探求的伦理与道德性格。  相似文献   
70.
"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态"如何成为"文明",或"生态"如何从"一种文明"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成为"整个文明"为问题域和主题,探讨"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本文认为,生态自20世纪60年代从生物学移植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经过生态哲学的形上提升,已经开始向整个人类文明扩展,但这种扩展仍囿于诸学科樊篱,而未达到"整个文明"."生态"成为"文明",必须经过三次辩证转换:一是将"自然生态"提升为"生态哲学",二是将"生态哲学"转换为"生态世界观";三是将"生态世界观"落实为"生态价值观",并现实化为民族精神.第一次转换已经开始,第二、第三个进程还有待奋力推进,其尖端性理论难题之一,就是"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生态文明"的造就,必须从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现实形态三方面推进道德哲学形态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