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终曲。近年翻译出版《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披露的英、法文献材料,深度地展现了英法联军对圆明园从洗劫到焚烧的实施、占领安定门后对北京城墙的观测和预案、清朝被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现场的内情。透露了过去诸多不为人知的重要细节,如英法联军之间的分歧,《北京条约》签约前清朝赔偿的50万两白银,法、俄传教士与联军的密切配合。重审这些历史文献,有必要对清廷防御策略的失误所造成的惨败结局、气候与战争的关系做出切实的省思。  相似文献   
12.
13.
欧阳哲生 《学术界》2006,11(1):237-247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其主要贡献表现为:在西方哲学介绍方面,大力传播美国哲学———实验主义,在北大首开西方哲学史课程,系统评介西方当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他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一书,成为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者;他的中国中古思想史研究,亦有其独到的处理;他发表的大量有关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英文演讲和论文,曾对英文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戊戌时期严复与康有为学术思想之歧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时期严复与康有为学术思想之歧异述评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系)严复与康有为均是戊戌维新时期走上历史舞台并发出耀眼光辉的两位启蒙思想大师。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力促清朝进行变法维新,以期变革图存。有趣的是,同属于维新阵营的两位主要代表却在当时并未真正...  相似文献   
15.
傅斯年学术思想与史语所初期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哲生 《文史哲》2005,1(3):123-130
傅斯年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创刊号上发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其核心要点为: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有一分材料出一分货,反对“国故”、“国粹”这类观念,提倡整理史料时“证而不疏”。傅斯年既与传统的把历史学、语言学当成说教工具的倾向有别,也与正在兴起的以社会科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学异途,他是要借鉴西方汉学而在中国建立科学的现代历史学、语言学。尽管傅斯年学术思想尚有缺陷,但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历史语言研究所初期研究工作(1927—1937年)在档案整理和考古发掘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并走上了能够与西方学术界接轨对话的科学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学术文化视角综论胡适,确认他属于20世纪中国“卡里斯玛”型的文化人物。他的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年(1891-1917)是其学业的准备阶段,前期(1917-1937)胡适在文学革命和个性解放运动中引领时代潮流,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发表《中国哲学史大纲》,从事中国古典小说考证,为中国现代学术提供典范。二三十年代,胡适在“整理国故”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后期(1937-1962)胡适的学术重点放在《水经注》考证,其影响力远不如从前。他对民主、科学的不懈追求,他对学术独立的坚定信念,为建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1999年5月1日至3日,北京大学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召开了以“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120多人,收...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建国思想主要体现在《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之中。前者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三部分论述了建构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思想。后者对有关国民政府的指导思想和政治基础,国民政府在军政、训政、宪政三期的中央、省、县各级政府的职能、权力和相互关系作了系统阐述和规定。这两份经典文献是后来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理论基础,对国民党执政理念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33年8月至10月丁文江赴苏联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访问。归国后,他发表了《苏俄旅行记》和一系列政论,对自己的苏俄经验作了阐发。在政治上,丁文江明确主张中国现行的政治只能实行新式的独裁。在经济上,他吸收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验,接受了某些社会主义因素,主张统制经济,实行耕者有其田和科学化的建设。在思想上,他强化了自己先前的科学的人生观。丁文江的思想调整并未完全定形,但苏俄经验给他以极大的刺激甚至是震撼,促使他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新的规划。以往的研究者对丁文江苏俄之行前后的这种思想上的微妙变化几不甚注意。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以后,严复开始走出原有的体制之外,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依据,成为游移于革命与保皇之间的中间势力的典型代表。在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中,他与袁世凯密切配合,为袁主控全局献谋献策,进而坐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严复的思想演变,为我们了解清末中间力量的抉择提供了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