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对中国 2 0世纪文学的回顾和反思中 ,语言的更新及其观念形态 ,就象一条波光闪动的河流 ,不断变幻着自己的色彩。我们不可能设想它有一个理想的终点 ,一劳永逸地解决中国文学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获得一个永远的艺术乌托邦的归宿 ,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到一种蕴藏在艺术创作和批评中的原生的欲望 ,这就是对诗意的追想和追寻。也许对艺术创作和文学发展来说 ,语言决不仅仅是语言 ,它连接并牵动着人的身体、欲望、理想和自我未来的认定 ,而且与时代文化语境及其观念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这一切最终又还得回到语言及其变化中来。  相似文献   
32.
在文学创作中,变性叙述是一种独特的表现方法与策略,其中不仅表现了作家在性别认同意识方面的困惑和转换,而且隐藏着性别意识与文学创作关系的历史秘密;而变性叙述的提出及其对具体艺术创作的分析,则有可能把这种关系推向新的理论平台,成为我们观察和诠释文学创作、文学史和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33.
对传统的西方文化而言 ,尼采、弗洛依德无疑是具有反叛意义的人物 ,他们各自建构起自己的思想体系。 2 0世纪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转型时期 ,尼采、弗洛依德的学说 ,适应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本文考察他们的学说对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现代作家在思想和创作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中国一些研究者和理论家的文化保留态度 ,直接影响着理论的转型和创造。从而导致这些学说在中国的命运既是曲折和多劫多难的 ,但同时又是丰富多采和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34.
转型期的文化镜像与符号:孔子与鲁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体现了在中国社会文化发生重大转折时代的文化诉求和创新,其意义和地位的形成不仅与某种社会文化的转型期的特殊语境相关,而且经历了一种长期反复的符号化过程,是一种被建构的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35.
中国传统文论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的历史结晶,是人类文化艺术遗产中的瑰宝,具有普遍的美学价值.这种普世价值在全球化语境中,通过中外文学的交流比较研究,正在日益显现出来.事实上,这种普世价值的显现,不仅是当下中国文论研究的新视点,体现了学术空间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国文化贡献于人类、与世界分享自己艺术情怀的一种表达.  相似文献   
36.
神性·狼性·人性--西方文学史与作品阅读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西方文艺来说,神性、狼性和人性之间冲突和共存构成了其中持久的发展动力.在西方文学史上,狼不仅曾经以文化英雄姿态出现过,而且以一种叛逆的基因一直活跃在文学发展史中,成为不断反抗既定的文学秩序和规则、不断创新的"魔影".  相似文献   
37.
殷国明 《河北学刊》2001,21(6):58-64
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角度去考察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语言变革,尤其是"白话文"运动,是一种新的思路,其目的是揭示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内部的裂变.本文认为,这场语言变革一方面表现了中国文化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自我调整的能力,同时为新的文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38.
本文从文学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 针对当前文艺批评本身的探讨比较薄弱的现状,根据作者本人数十年来从事文艺教学及文艺批评写作的经验,结合具体文艺现象进行了生动活泼的阐释和说明, 从中显示出一种富有个性魅力的独特的批评观。作者认为, 好的文艺批评不仅要求理论思维的整体性和深刻性,而且要与活生生的艺术创作实践紧密相联,并应有自己的生命体验。文章涉及到文艺批评的宗旨、态度、方法和特点等各个方面, 读来给人一种艺术真谛的启迪和享受。  相似文献   
39.
德国学者顾彬先生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把中国的现代主义诞生的时间与地点定位在1925年的上海震旦大学,把戴望舒的《雨巷》定位为中国现代主义的"中心文本",这一看法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而李金发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的《里昂车中更具有现代主义特征,不仅突出表现了中国现代主义"路生"的文化语境,显示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原生性和原创性特色。  相似文献   
40.
永远的幽灵:20世纪西方文学中的狼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叛逆精神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题之一,这种叛逆精神植根于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与被重新审视的人类文化。战争与科技在满足了人类膨胀的欲望的同时,又揭露了人类本性中的人性与兽性的对立。这种对立在西方文学中以一种独有的“狼意象”表现出来,人类一度“仇狼”并以战胜狼来表现人的力量与智慧,在20世纪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这种思想转而让位于对“狼”的重新认识与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西方这种文学中的“狼意象”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界定,也表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