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5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8篇 |
人才学 | 5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72篇 |
理论方法论 | 20篇 |
综合类 | 201篇 |
社会学 | 36篇 |
统计学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2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7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3篇 |
2008年 | 13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中心人物形象是爱斯梅哈尔达似乎已成定论,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提出过怀疑。但我们在反复仔细地阅读原作之后,觉得对此仍须进一步讨论。我们认为,小说所着力刻划的中心人物形象是副主教克罗德·孚罗诺而非爱斯梅哈尔达。笔者不揣浅陋,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理由,以就教于专家和广大读者。一、圣母院和中心人物形象的关系读《巴黎圣母院》首先碰到的问题,是小说描写克罗德、爱斯梅哈尔达等人的命 相似文献
92.
笔者无力用此短文去阐释改革转型的战略和步骤,只是想讨论一下标准化答案中常常让人犯错误却不自知的三个倾向。错误倾向之一:过度强调城市化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经济学界都接纳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中国的城市化落后于(广义的)工业化。笔者也曾经一直在宣扬这个观点——之所以如此,起因于观察到的两个常用指标:中 相似文献
93.
94.
全面发展就是要求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共同进步,也就是要从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上来. 相似文献
95.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政治的多元化,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不和谐因素也日益显现,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大.对于野外开放性经营的油田来说,点多、面广、线长,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构建和谐油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成为目前油田面临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96.
97.
目前,人们对艺术教育与德育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认为确认艺术教育的育德功能会导致艺术教育"德育化",或者认为艺术教育是德育的"附庸",只是实现道德人的手段。美育与德育都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是并列的关系,因此,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最主要内容,其与德育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98.
高校人事雇员制度作为一种正在尝试的新的用人形式,在深入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对其实施的基本情况、基本特征等方面做出梳理和分析,以期在雇员待遇制度、岗位设置、现实意义上进一步思考,促进雇员制度的健全完善。 相似文献
99.
殷海卫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46-50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沧浪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胡、严二人都对宋代诗学进行了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他们的诗学观既有相合处:如推崇诗骚、汉魏、晋、盛唐,追求诗歌的整体美与含蓄美,注重创新等;也有差异处:对宋诗的批评态度不同,二人提出的师法对象有别,以体派论诗的精深度有别等。他们促进了宋代诗学批评理论体系自身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