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9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25篇 |
劳动科学 | 11篇 |
民族学 | 66篇 |
人才学 | 112篇 |
人口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186篇 |
理论方法论 | 98篇 |
综合类 | 652篇 |
社会学 | 337篇 |
统计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14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64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105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04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67篇 |
2002年 | 64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4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曾在《徽商及其网络》一文中,以网络分析的视角对徽商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加以考察;本文拟通过对徽籍汪氏的个案分析,对这一互动关系加以更清晰的勾划。选择汪氏做个案研究的理由如次:1、“新安郡望首汪”②,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更具典型性;2、徽州江氏诸多分支均可归为隋末第44世汪华和他兄弟门下,谱系源流清晰,便于研究;3、现存的汪氏族谱数量最多,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笔者根据汪氏族谱所提供的资料,拟就徽州近氏的族源、汪氏家族从唐代至民国的迁徙及其商业网络、汪氏商人与中国社会互动的特点等问题作… 相似文献
92.
全球语境下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4)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独特文化文学现象,已给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增添了新的成分.在全球化语境下,海外华文文学所蕴涵的世界性、全球化特征和审美价值,使其有可能以"边缘"的身份,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华文化、文学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3.
94.
95.
在证明标准本身概念上,学者们的争论已不多。但在证明标准的具体设计上,却是众说纷纭。从证明标准的三种模式入手进行分析,继而提出盖然性的诉讼证明标准,考虑到我国传统的诉讼证明标准存在的内在缺陷,特别是在对待环境侵权这样特殊的诉讼,必须在我国建立针对不同性质不同对象的有区别的证明标准去实现不同诉讼的公平正义的目标。 相似文献
96.
全信子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7,24(4):99-105
朝鲜族女性的涉外婚姻,从其婚姻动机、交往途径、婚姻现状看,都具有"交换"的性质,其基本模式为"交换婚姻".由于这种"交换"关系并非感情与感情的交换,故婚姻关系带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7.
午夜的云霄路,灯火渐阑珊,车窗外的一栋红房子令子璇灰扑扑的眼睛发出亮光,“水煮海鲜”四个字毫无章法,自由而凌乱,下面一行小字,注明营业时间:从日落,到日出。 相似文献
98.
她必须永远保持端庄的仪态刘思思最不喜欢那种喜欢和服务员多说话的男人。她认为一个男人和服务员的交流应该仅限于"谢谢"、"帮我拿伊伊"、"埋单"这几句话。多一句,就显得人浅薄。偏偏赵康就喜欢跟底层的姑娘侃,"哟,你们的工作服真排场!""我靠,你们这鱼做得也太嫩了吧,看看,这肚子里面都没熟,比你还嫩,哪个受得了!”“这两只虾子为什么掰不开?它们在谈恋爱?” 相似文献
100.
饶芃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存在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并且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如何通过对经典化过程和经典文本研究,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梳理出其中一个连贯的经典谱系,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既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汉语文学传统的发展和特质,也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学互动,还将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一种新的元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