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7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献祭”心理对西方悲剧“悲剧张力”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悲剧作品在其悲剧性情境的营构中,潜藏着人们对"恶"的恐惧而搬演的集体性情绪的发泄与传达,及对献祭心理图式的搬演.献祭心理包含着"媚神"、"悲神"及"辱神"三种心态,在"恶"的命运主题,献祭的品性赋予了悲剧命运感、神秘性和祭典性等因素,塑造了悲剧"严肃"、"崇高"、"阴郁"品性,使得悲剧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在类似祭坛的剧场中发挥作用.同时,献祭心理始终贯穿其中,支持着这种"祭典"的完成,使得观众在"玷污"与"圣华"牺牲中疏散自己的怜悯与同情之心,达到某种程度的圣华与升华,在悲剧情绪净化的同时,使得悲剧张力得以扩张与收缩.  相似文献   
12.
"开南窗"风俗作为东北某些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蕴涵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基于对齐齐哈尔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笔者认为该习俗来源于山东人闯关东时传播过去的民间传说.因而,该习俗中的核心符号南窗、公鸡、磨刀、鞑子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习俗的存在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维系与强化了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13.
满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一直传承不衰 ,并且沉淀于满族人的心理结构中 ,作为民族的一种内涵体现在其社会生活之中。葬俗(即丧葬习俗 )无疑是一个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7世纪中叶以来 ,入主中原的满族统一了全国 ,受中原文化的影响 ,满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等自入关以后发生了某些演变 ,尤其是在葬俗方面 :“自疾革以至成服 ,大约俱遵文公《家礼》”1 “其五服之制 ,率皆奉文公《家礼》……虽至愚劣 ,不敢逾礼。”2文公即朱文公 ,南宋朱熹。这是民族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  相似文献   
14.
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记述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社会风貌,各种女性群体的身影活跃其中。北宋时期的女性民俗主要表现在以成年、结婚、生育礼俗为代表的人生仪礼以及丰富多彩的女性节庆游艺等方面。妇女主动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独特女性民俗与当时开放、发达、宽松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民社区参与问题及影响因素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社区参与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民社区参与存在着诸如农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内容有限、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环境较差等问题。在回顾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尝试从外在层面及内在层面分析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因素,认为参与能力贫困是影响农民社区参与的关键因素。通过提升农民的社区参与能力,构建农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与参与模式来促进农民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6.
淮北地区民俗剪纸及其功能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淮北市为研究区域,采用非结构式访谈法获得第一手资料,阐述了淮北地区民俗剪纸的种类、特征等基本情况,并对剪纸的文化功能进行了详细解析。通过调查发现淮北地区民俗剪纸主要有节日剪纸、礼俗剪纸、生活剪纸等类型,受当地的地理和传统文化影响呈现出讲究对称、形式简单、形式与题材重传承而少变异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所具备的重实用而轻装饰、交流与娱乐、传媒与维系、祈福区示与经济等诸多功能。指出淮北地区民俗剪纸濒临危险境地,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西王母神话是我国神话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西王母形象变化的总结,尝试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西王母形象之变迁,认为西王母的不同形象是整个人类的人格处于不同阶段的产物:半人半兽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本我阶段的产物,雍容华贵的女仙形象为人类人格处于自我阶段的产物,而不近人情的女神与民间的佑护神形象则是人类人格处于超我阶段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对西王母形象变化规律进行简单总结,并对人格结构理论的适用性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式都呈现深刻变化,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托对A省H市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延展原有生计惯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易于立足城市,并建立社会组织和文化采借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特有的实践逻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场域下,惯习和资本异于布迪厄的理论,二者部分重叠和贯通,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隐秘和私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共同生活体验和情感不断增加,为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支撑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市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关系--以兰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多民族共处的环境中,每一个民族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民族意识.它是研究者用来衡量民族关系的重要变量以及民族关系研究的重要专题.本文以回族为研究重点,探讨民族意识之于民族关系的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总结出城市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几种表现形式,即民族归属意识与民族认同意识、民族平等意识、民族群体意识以及民族帮扶意识等,并透过它们来探析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在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 ,宗教包括萨满教、摩尼教、藏传佛教、汉传道教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文化方面 ,具体到民俗而言 ,本文认为裕固族地区存在着与宗教有关的宗教民俗 ,并将其划分为凸显性宗教民俗和非显性宗教民俗两大类 ,前者主要指一些由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民俗 ,后者则是体现在裕固族人生礼仪过程中的、有宗教参与的民俗事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