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0篇
民族学   12篇
综合类   23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帝制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贵州黔中地区的屯堡村寨的宗族内部与村落自身都急需重新确认与重组人伦关系与道德体系。围绕着祖坟归属而激发的诸多争端,鲍屯鲍氏宗族于1912~1914年间举行了一系列降乩仪式。从这些降乩仪式发生的具体历史场景,以及地方的社会事实和人们的具体实践出发,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乡土社会为平息讼争而进行的神判仪式中所呈现的讼争解决机制、社会秩序、文化价值。对作为"礼教"产物的清末民初地方社会的秩序维系与司法形态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的"宗教"和"法律"概念对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局限。  相似文献   
22.
在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与社会形态的族群之间存在着一种“分而未裂、融而不合”的交互关系与共生状态.贵州黔中地区半边山河谷的“跳花场”活动正是这种多族交互共生关系的仪式景观,其所再现的“互补性分化”与“对称性分化”的社会机制及其确认的神圣灵力之“他性”与“不可让渡”的文化逻辑,使得一个多族杂居的地方能够在族群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完成多种社会的互嵌融合、实现多元文化的并置对接.  相似文献   
23.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中国学大师施坚雅教授所创立的"集市体系理论"和"区域体系理论",涉及了人类学、人口学、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多学科体系,为海内外各学界所广泛称道和长期引用.不太为人熟知的是这些丰碑性的理论构架均肇始于川西一隅,即成都东南郊区的高店子的点滴生活经验与施坚雅对城市化的长期兴趣.在访谈中,施坚雅教授对特定时空和政治环境里田野调查经历作了详细的回忆,为我们理解这位学术伟人的早期学术生涯和人生经历提供了一种现有文献中鲜有的视角.  相似文献   
24.
从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看贵州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城市化最为晚近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城市滥觞于明初中央王朝在西南边陲的政治军事拓展,其城市体系的形成机理具有诸多值得关注的区域性特性.本文通过对明代贵州的卫所城镇进行初步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试图对明代贵州的城市化进程展开一些讨论,从而为我们探讨西南边陲地区在被纳入国家(帝国)体系的过程中,国家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关系、民族互动关系、区域贸易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
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解放军指战员以及社会各界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救援行动,并在灾民救助与安置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工作重点从救灾抢险转移到灾后重建,一些新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特别在灾区社会经济的重建与灾民生产生活的恢复等方面显现出工作的复杂艰巨性和长期攻艰性.然而,面对灾区进行深入的社区调查研究工作还未有效系统地展开,这将影响到灾后安置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灾后重建工作中要注意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既要仔细注意到细节问题,又要把握好整体的统筹.深入了解灾区情况与民意动向,灾后重建的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问题困难.  相似文献   
26.
基于对斯里兰卡一个海啸侵袭后的村庄的民族志考察,本文探讨了灾难管理的两面神特质——"仍有脆弱性,但已具弹韧性"。在海啸灾后重建中,各种人道主义机构与项目基于社区灾难管理理念,强调培养村庄的弹韧性,而其所采用的方法、视野与措施却是极其模糊多样的,于是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充满着围绕弹韧性和脆弱性的争论,而且各个重建参与者对这对概念及其关系也有不同的理解与体现。在这样一出"社会戏剧"中,为吸引进一步的援助,村民们努力在两面神的"脆弱性"与"弹韧性"之中寻精巧的平衡将弹韧性的程度展演得恰如其分,以给脆弱性留以足够余地。最后,本文强调,对灾难管理中弹韧性和脆弱性的人类学讨论,须将之放在地方的历史性中去理解其多重面向,同时揭示其中包含的冲突表达与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清帝国所绘制的多个版本的<百苗图>的绘制缘由、分类体系、构图方式、人物呈现、风俗描绘、宗教信仰的描述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说明这一图绘所折射的乃是清帝国关于"他者"的认识与想像.在近代早期进程中,即大约于1500年至1800年之间,不同类型的扩张性国家与帝国,在或经由征讨、或直接殖民、或借助外交而扩张时,收集并记录了即将与之往来互动的人群的信息;并且,对他者的民族志兴趣并非是一个"西方独有的"现象,而是更广泛的近代早期时期的国家建构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8.
错过了精彩的讲座总是一件遗憾的事情,错过了四个精彩的讲座,更是令人懊恼。幸好有两位认真的翻译者,将这四个讲座及现场讨论翻译整理了出来,编成了这本《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①,这才让未能亲临现场的人也能有机会分享。仅是四场讲座及现场讨论就能成书,这或许更说明了这四个讲座的重要性。安德鲁.斯特拉森(AndrewStranthern)和帕梅拉.斯图瓦德(Pamela Stewart)这两个名字在中国人类学界还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国内对这对人类学夫妻的介绍并不多,但这并不表示这两位学者不重要。正如王铭铭教授在开场白中所说的,…  相似文献   
29.
人类脆弱性的辨析是人类学开展灾难研究的关键基础,也是对灾难形态进行类型学划分的主要依据.通过梳理灾难人类学的问题意识演变和理论视野发展,本文指出当前人类学的灾难类型划分应基于脆弱性的辨析,结合对自然肇因与社会缘由、地方框架与世界格局、特殊事件与结构过程的关系考察来区分自然灾异型、社会灾变型与社会灾祸型这三种形态的灾难,从而更精准化地以地方性视角、过程论方法与整体性关照推进人类学的灾难研究,并获得研究本土化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0.
本文通过对贵州屯堡村庄的地戏仪式的解读,讨论了中国乡村传统仪式的现代重塑这一问题.论文指出,在当代的文化场景中,屯堡村庄的跳神仪式经过一番"化石化"的建构,被重塑为屯堡居民重构自我历史谱系、搬演国家神话、展示权威边界的一种仪式展演;由于当代的地戏表演构成了一个权威边界的商榷场域,屯堡村民在其中既是国家边疆文化政策的对象,又是在文化经济的快速增长中成为自身权力与权威边界的积极商榷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