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7篇
社会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关于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在1924年创办黄埔军校前,早就有组建军校、建立革命军队的设想和实践。建立黄埔军校是他原有建校建军思想合乎逻辑的结果,并非纯受苏俄提示与影响后才有灵光一现式的思想。但是黄埔军校的筹建过程中存在着匆忙与仓促的事实,如筹备时间过短,校长人选的决定考虑欠周,联俄联共思想来能在党内、军校内取得普遍认同等,对于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建议应分阶段作出评价;在分阶段中应注意区分原生态性和派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三民主义"理论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民主义”是一种建设近代国家和近代社会的理论。就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看,民生主义的目标和民权主义的政府建构,是自相矛盾的两极:民生主义本质上是一个以培育中产阶级为目标的社会改造方案;民权主义设计的却是个“大政府小社会”模式。由于理念上的矛盾和缺乏付之实施的条件,社会改造无法实现,而“大政府小社会”模式,则为国家权力挤压社会自治空间留下隐患。它在尔后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值得人们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重新审视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认为:洪秀全于1843年阅读《劝世良言》后,只是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未创立所谓“拜上帝教”的新宗教;1844年偕冯云山入桂是为了劝世人敬拜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是为反清需要去动员组织群众;《二训一歌》的主旨在于更好传道,不是为了构作反清革命理论。1849年后,他才开始被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上帝会众铤而走险的情绪逼上梁山,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起义。即使如此,他仍不能忘情于宗教救世的大业。所以,洪秀全的反清,既有世俗的又有宗教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尽管被清史工程光绪朝人物传(上)牵扯了全部精力,使得《细说慈禧》一书不得不中途搁笔,但是沈教授告诉我,这本书其实是近年来他最想写的书。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清代女主被后人定格为历史罪人、彻底妖魔化了。沈教授认为应该秉承实事求是的学风,分阶段客观理性地审视她的一生。至于写作手法,梅延续黎东方先生创立的“细说体”风格,力求以简洁明快、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展现历史真实中的慈禧。目前,本书已经完成近20万字,另有10万字须待清史课题结束后才能续写。在此我们征得沈教授同意,节录成稿中的三小节,让读者先睹为快。  相似文献   
15.
纂修清史 ,应在《清史稿》原有基础上 ,改善体例、核实史实、摈弃正统史观、扩大历史内容 ,编成一部以纪、志、表、传为主要体裁 ,“总体上胜过并在许多方面大大超过《清史稿》 ,能够象征性地与二十四史相衔接”的《清史》。它应是二十四史之续编 ,而非撇开原有基础 ,放弃传统史体 ,另立新章之史书。其文体 ,宜用简易文言。字数宜控制在二千万字上下。  相似文献   
16.
东南地区是晚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社会转型机制准备相对成熟的区域.辛亥革命为其社会转型提供了契机.从政治结构看,辛亥革命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构架、政治规范和政治运作程序的转型,东南地区随之成为民国时期全国政治民主化运动的高亢之区.从社会群体结构看,东南地区在辛亥革命后,传统的士农工商群体分野被冲破,新的社会阶级阶层产生.从社会经济结构看,辛亥革命有力地促进了东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因此,从上述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相似文献   
17.
晚清清流作为权力争斗的调节器和社会矛盾的平衡器,具有准集团化倾向。他们追求“内圣外王”之道,议论朝政、针贬时弊,以张民意忠君上自居。陈宝琛在其一生的“立言”阶段,作为清流健将与张之洞、张佩伦关系最为密切。他既有不媚时俗、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等清流人物共有的风骨,更有学西学、新内政的鲜明个性。他主张以知外情教育皇上,改总理衙门为“通商院”。他熟悉边疆形势,在外交上善于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在中法战争中他与清流同仁力主抗战,并积极参与南洋事务。但清流作为“言官”,手中既无实权,自身又长于言而短于实践,一当权力争斗调节器作用消失,清流党的消失也就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代军事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分支。但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至今尚未真正建立。本文拟对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八十年间,中国近代军事史研究中的若干基本问题谈些粗疏之见,作为引玉之砖。期望通过讨论,对这门学科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龙在中国为帝王象征。太平天国最初因宗教关系,曾斥龙为妖,但起义后便逐渐采纳以龙饰金玺、宫殿、朝冠和朝服,以示尊崇,晚期更普遍以龙为饰。龙从被贬斥到受尊崇的变化,是太平天国信仰对中国传统的回归及其王权演变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乡镇作为城市和农村的中介 ,在城市近代化过程中 ,具有特殊地位。《蒲溪小志》是清代纂修乡镇志大盛时代的产物 ,它记述了七宝镇的历史沿革、人文习俗和兴衰起伏等 ,对研究上海人文历史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