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8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0篇 |
劳动科学 | 7篇 |
民族学 | 30篇 |
人才学 | 14篇 |
人口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135篇 |
理论方法论 | 54篇 |
综合类 | 282篇 |
社会学 | 59篇 |
统计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4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47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28篇 |
2003年 | 17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32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5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3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常德忠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对仗是我国诗文中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段。 对仗,它的原意,可追溯到,古代仪仗队的出现,由于仪仗队排列整齐,两两相对,气势壮观,故取做比喻。应用在辞赋、骈文、诗、词、曲等文体,句式上采用对仗这一修辞表达的方式,使之读来琅琅上口,听时铿锵悦耳,看上去整齐醒目。 相似文献
62.
司元忠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3)
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我院改革与发展综述司元忠今年是我院建院15周年,现在全体师生员工正满怀豪情,隆重庆祝学院的诞辰。我院建院15年,是艰苦创业的15年,是探索前进的15年,是改革发展的15年。为了弘扬成绩,总结经验,以利学院建设再上新台阶,在校庆之... 相似文献
63.
周礼忠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84,(2)
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各级学校都要加强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教学,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赵总理的指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既是对各级学校的殷切期望,也是对广大史地教师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几年来,我们地区广大史地地教师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4.
万福忠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2)
电子效应是有机化学中很重要的理论,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活性有着很大的影响,对解释有机化学中的许多问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掌握这一理论,对学好、教好有机化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子效应一般来说包括着诱导效应、场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本文专门讨论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 相似文献
65.
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我认为二十世纪是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人类大飞跃的时代。在二十世纪或是近一百年来的历史中,人类发生了相当于以前一百万年的历史变化。例如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手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人类学上,作为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很早以前就有狩猎、畜牧、农耕等类型。其中狩猎生活是人类史上旧石器时代以来最典型的生活方式之一,但二十世纪大体上已从地球上消失了。目前,剩下的狩猎民族只有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的布须曼人及北极地区的爱斯基 相似文献
66.
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成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从2011年12月5日起至2012年4月5日,在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此轮三万活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计划整治塘堰20万口以上,覆盖全省每一个村民小组,以此带动其他塘堰及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和建设。自新一轮三万活动以来,湖北省民 相似文献
67.
68.
张泽忠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04-110
以蜚声海内外的侗族居所建筑为例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1)积木以居与作为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2)居方之所的自我表征与造型物的圣化品格;(3)居所序列的审美特性与生存环境的生成性。讨论的目标是,基于辨物居方与居安其所的生态环境生成性与共创性这一本源性根由,分析居所序列与时空维度之间存在的哲学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9.
70.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得与失——兼谈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端于对黑格尔头足倒置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唯物主义翻转。这种翻转是有得亦有失的。最为卓越的建树在于,在翻转中马克思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建构了一套被称为唯物史观的崭新的历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此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核心;然而,由于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所处的特殊历史语境和他本人的特殊理论诉求,马克思在这种翻转中难免会矫枉过正,致使市民社会这一重要范畴被消融于其他范畴,因而成了一个消失了的范畴。将市民社会范畴重新纳入马克思思想体系,需要对唯物史观理论系统之基本框架作重新阐述,将它理解为一个具有结构层次性和辩证逻辑的中介性的架构,使得市民社会范畴成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经过重新认识的正确的市民社会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体制转轨下社会基础缺失这一现实问题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