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论WTO与中国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涌 《学术论坛》2002,(3):131-135
以中国加入 WTO为时代背景 ,反思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病 ,呼唤中国教育顺应全球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 ,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和人格结构多方面作出与世界教育接轨的深刻转型 ,以培养创新人才来应对加入 WTO带来的全球性战略竞争  相似文献   
12.
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为宏观背景,论述了创新教育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价值观、教学观和人才观方面的一系列显著特征,尤其阐明了为适应和开展创新教育,教师必须全面转换角色,即从观念系统、能力系统、方法系统等全力蜕旧更新,以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语文课程八次改革为历史背景,重点梳理了在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语文指令型课程向创生型课程的转换过程,详细分析了两种语文课程范式的不同表现和特征,指出创生型的新课程以其先进的理念促进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解放,最后以全球视野前瞻了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远景.  相似文献   
14.
世纪交替,知识经济已隐隐凸显潮头,它正热切地召唤着科学技术创新、特别是创造型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历史已经把“批量生产”创造型人才这项决定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性使命赋予了教育,故而研究实施创造教育,充分开发我国人力资源中丰富的创造潜能,进而赢得具有战略意义的智力资源之优势,已经自然地成为国家现代化战略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5.
潘涌 《南京社会科学》2012,(8):114-118,108
教师教育的关注重点已从职前向职后延伸,而教师在职培训的根本蜕变取决于范式转型,即从"专家中心"到"教师个人中心"。师本培训关注每个具体、生动和特殊的教师"个人主体"而不是抽象、集合、概念化的"类主体",师本培训符合国内外教师培训的变革走向。它尊重教师个人建立在自己意愿和兴趣、特色和潜能基础上的特殊发展需求,将教师个体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培训资源而不仅仅是培训对象,评价重点则是"后培训时期"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教育发展的跨世纪战略取向□潘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高屋建瓴地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世纪之交,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相似文献   
17.
塑造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总纲——论邓小平德育战略观潘涌以青少年德育战略为内核,以塑造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形象为战略目标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邓小平全面发展观的重要一翼。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战略观,对于我们落实“思想道德文化...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论述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德育战略思想的视角、基本特征、目标取向、实施原则和方法、理论特色和贡献,强调“四有”新人说是塑造跨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新形象的行动指南,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2000年秋季启用的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主要是语文教育性质观、语文教育目标观、语文教育方法观、语文教育评估观和语文课程教材观五方面所体现的语文教育发展的最新理念,认为新大纲是吸取最近几年语文教育理论界新观念、新思维的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20.
教育研究中的学术合法性危机,表现为批判力丧失、解释力走弱、表达力衰微、创造力贫困等,其本因是研究者主体精神的缺失,外因是人文生态环境的恶化。欲变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危机为教育学命运的转机,研究者就应当培植学术创造力,即怡养生成学术创造力的独特的主体精神、在“问题意识”的驱使下激发学术创造力的充分释放、通过对学术个性的自觉追求抵达创造性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