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50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美学研究中,对审美活动的考察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却毕竟还应该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人的感性存在的考察。为什么审美活动能够使人“飞入空灵”?为什么审美活动在根本上区别于科学或伦理活动?甚至更进一步,为什么审美活动与人类生存有着最为深刻的内在联系?诸如此类围绕着人类的超越性生存而展开的种种变奏,只有延伸、推进到人的感性生存,才有希望得以解决。 人的感性存在,你这生命之舞的发生之地,你这曾经为人们疏忽了的生命的秘密! 所谓感性存在,是指人的机体、诸感觉和实践活动本身。它  相似文献   
52.
小说以及小说评点,作为一种审美对象,既是一定时代的集中反映,更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集中反映。不研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积淀下来的审美心理结构,不研究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的历史演进,任何小说研究或者小说评点研究都是浅薄的、苍白的,都不可能唤起蕴含其中的活的生命,更谈不上揭示它们的历史地位、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3.
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范畴,任何科学规律都是以范畴形式加以表现的。中华民族一经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脱离出来,就开始借用或创造一些词语表达审美和艺术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经过长期历史演变,这些词语便固定下来,凝聚成为一套完整的范畴。诸如“形神”、“风骨”、“气韵”、“虚静”、“意境”、“趣味”等等。在美学和文学理论史中,美的范畴在哲学、佛学中的孕育;范畴的出现、范畴的展开、范畴的演变、范畴的扬弃;众多的范畴按纵横两方面的从属、交叉、并列、重叠等关系日益组织起来,形成一张反映社会性  相似文献   
54.
或许,中国是世界上最重饮食的国家之一了。对此,西方学者曾经给以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在这方面中国暴露出来了比其它任何文明都要伟大的发明性”。联想到殷周青铜容器的仪式功能大多是建立在饮食功能之上、联想到在“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使用的酒和食物,倘若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文化称之为饮食文化,倒也算不上耸人听闻之论。  相似文献   
55.
论情景组合     
"情"与"景"的内涵,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至宋代,正式成为一对相应的美学范畴。宋、元的诗论家以方回为代表,提出了情景组合的理论和种种组合模式。情景组合论作为情景交融的一种方式论,属于情景交融论的初级理论,对律诗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6.
“塔西佗陷阱”是国内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是,首先在“塔西佗陷阱”的命名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读、误解。事实上,在“塔西佗陷阱”的命名上,潘知常的贡献是无可怀疑的。其次是在“塔西佗陷阱”的内涵方面,“塔西佗陷阱”针对的也不是公信力的问题,而是公信力背后的公权力问题。它揭示的是文明的进程必然包含着“饥饿”与“恐惧”这两种挑战的秘密。而且,“温饱”的最大化甚至还不如“恐惧”的最小化。因此,化解社会风险的能力也就与“塔西佗陷阱”的跨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7.
"以美育代宗教"与"生命/实践",堪称百年中国现代美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一个则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问题。对于它们的回应,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百年之后新的中国美学的起点之所在。  相似文献   
58.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圣经与灵魂寓言。在中华民族的心灵历程中,它深刻地触及了中国人的美学困惑与心灵困惑作为第三进向的人与自我(灵魂)维度的阙如,同时也为解决中国人的美学困惑与心灵困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答案以“情”补天,弥补作为第三进向的人与自我(灵魂)的维度的阙如。但是由于自我始终没有出场,因此这无所凭借的“情”最终也就必然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59.
对于大众传媒作为世界丰富内涵的阐释,是传媒批判理论始终如一的目标.具体来说,最初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世界的发现;继而,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权力世界的发现;然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文本世界的发现;最后,是对于大众传媒作为游戏世界的发现,它意味着文化世界、权力世界、文本世界的消解,也意味着全新的传媒世界的即将莅临.  相似文献   
60.
从“镜”到“灯”——关于审美活动形态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镜”到“灯”———关于审美活动形态的当代转型潘知常1睿智的思想家维纳发现:“20世纪的发端不单是一个百年间的结束和另一个世纪的开端,……完全可能是导致了我们今天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和艺术所看到的那种显著的裂痕。”①法国当代文学史家批·布瓦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