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民国以来,从革命到建设既是一个客观演进的历史进程,也是承载着厚重思想内涵的一个时代命题。民国后,孙中山系统的建设思想逐步形成。这是一个由三大部分构成的,以民权为核心,以民生为目标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对于近代中国由革命走向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对于革命的近代释义和历史定位,均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2.
中国近代史上,革命派和维新派的早期关系和自立军运动,是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一般都认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同孙中山的合作是“投机革命”,是反革命两面派手法;自立军运动是保皇派发动的勤王事件。就此问题,笔者谈点不同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同志们。  相似文献   
73.
自楚秦迄隋唐,竟陵曾为邑、县、郡之名,史不绝书。竟陵沿革,头绪纷乱,难于稽考;竟陵故城,注说不少,各指不一。本文拟采前人成果,集众家所说,略考竟陵各朝所在,这对于研究湖北古史与古地理,澄清某些记载与认识上的问题,相信不无裨益,专此求教于史地学家与方志编纂者。 一、秦取楚竟陵置县 1.古代学者把竟陵的历史沿革上溯到传说时代,唐李吉甫就以为竟陵“县城本古风城”,为古之风国,(《元和郡县图志·卷二一》),传黄帝得风后于此(罗泌:《路史》、廖鸣吾:《楚史》)。此乃传说,无以取信。 2.唐梁载言以为竟陵为《禹贡》梁州之域(王谟:《汉唐地理书钞·十道志》)。从汉代起,人们就以为这里是古郧子国地,后并于楚,大夫斗辛封此(《汉书·地理志》、《水经·沔水注》。郧国在竟陵地大抵是不错的,战国竟陵邑与郧乡是否问治一处,有待深入研究。 3.竟陵之为楚邑,见于《战国策》。楚怀王18年(前311),张仪为秦破纵连横,说楚王曰:“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不至十日而距杆关。杆关惊,则从竟陵已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有已”(《战国策·楚策一》)。杆关当在江上。  相似文献   
74.
戊戌新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转型的重要标志,而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则从根本上影响了戊戌新学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也影响了近代学术文化转型的民族特性和其发展趋向。只有深入理解康有为的学术思想及其戊戌新学的特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近代学术文化变迁的民族定位和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75.
本文认为,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天下中心”观念,等级秩序的“礼法”观念,“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是清朝“闭关政策”和近代闭关文化心理赖以持续和生存的广厚土壤。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虽然在鸦片战争后不复存在,但闭关的文化心理却依旧存续。近代的“中体西用”和“西学中源”就是这种闭关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6.
在辛亥革命时期,吴禄贞算得上一个既有典型意义,又颇具影响的人物。他早年参加“自立军运动”,武昌起义后“迟迟不动”,仅参与“滦州兵谏”。据此,是否可以认为他是“至死都没有放下保皇旗帜”的立宪党人呢?显然,弄清楚这两个时期中吴禄贞的活动情况,对他一生的评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就此问题,略抒管见,提请商榷。 1900年,帝国主义组成八国联军,血腥地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华民族又一次受到帝国主义的践踏和侮辱。“一切民族压迫都势必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民族危机是最响亮的动员令。  相似文献   
77.
王先明  李伟中 《河北学刊》2002,22(5):146-150
20世纪30年代,新桂系和邹平乡村建设派分别构建了一套比较典型的乡村保卫体制——邹平实验县的联庄会与新桂系民团。这两种体制有着一些相同的特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在历史上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并对中国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也起过积极作用。对这两种体制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相当的史学价值和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8.
与缺乏广厚社会基础的戊戌变法不同,清末收回利权运动是从社会中下层喷发而起的民族抗争风潮;与19世纪中叶以后基于“华夷之辨”而形成的反洋教斗争有别,收回利权运动属于20世纪中华民族觉醒和成熟的时代内容.在自然世纪的流转过程中,时代的更新便寓于其中了.  相似文献   
79.
王先明 《江汉论坛》2023,(5):103-107
<正>“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传统已经被纳入新的秩序之中。无疑问,这将会发挥巨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中国人自身的命运,而且会决定人类将来的命运。”((1))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历史实践的成功,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新选择和新范例。无论是以世界历史进程的宏阔视野,还是以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深度解析而言,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都是一个内涵丰富、论旨厚重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