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73篇
  免费   38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管理学   1516篇
劳动科学   93篇
民族学   375篇
人才学   300篇
人口学   177篇
丛书文集   2879篇
理论方法论   750篇
综合类   6453篇
社会学   845篇
统计学   477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193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75篇
  2014年   853篇
  2013年   617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715篇
  2010年   660篇
  2009年   811篇
  2008年   702篇
  2007年   675篇
  2006年   628篇
  2005年   620篇
  2004年   507篇
  2003年   488篇
  2002年   547篇
  2001年   464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283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214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140篇
  1992年   130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123篇
  1987年   112篇
  1986年   87篇
  1985年   86篇
  1984年   84篇
  1983年   72篇
  1982年   48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46篇
  1979年   24篇
  1959年   11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5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长期以来,具有支配性影响的"马克思学"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做了偏重"物化"观的解读,在实践上产生一系列偏颇和失误.实际上,马克思在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时,有一个"生活的生产"的重要理论预设和理论命题,强调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从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起来.因此,生活、生活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生活的生产"命题构成最具解释力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架构.发掘马克思"生活的生产"这一重要理论思想,对于重构科学的社会理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构中国的新型现代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52.
本文先从耶稣会传教士进入中国时谈起。早在清代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就有奥国耶稣会传教士奥古斯廷·德·哈勒施泰因(Augustin de Hallerstein,1703—1774)来到北京,他的中文姓名为刘松龄,字乔年。但是说起来,刘松龄的家乡当时属于奥国管辖,若按现在的划分,却是在南斯拉夫境内。刘松龄来京后,因为当时雍正皇帝不让耶稣会会士在京传教,已将传教的会士  相似文献   
953.
王中江 《浙江学刊》2002,6(4):30-44
一般把严复看成是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是,如果我们真正进入到梁启超的思想世界中,我们有更多的理由把梁启超看成是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在中国的最合适代理人。梁启超通过把进化主义设定为普遍的公理和普遍的价值,建构起了他的合群民族主义和强权主义世界秩序观,建构起了他的社会政治变革观和社会历史进步观。梁启超的思想以多变著称,但他对进化主义原理和价值的信奉,前后基本上保持了连续性。处在民族和国家危机中的梁启超,不仅用进化主义来解释中国的困境,而且也用进化主义来促进中国的富强。他把进化主义与强权主义结合在一起,目的是急于使中国用物质力量迅速武装起来,同帝国主义展开生死竞争,但这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掠夺正当化,他本身从而也失去了“人道”和“公理”的立场。进化主义使梁启超焦虑,但它也使梁启超具有了期望未来伟大进步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样,中国一时的危机,似乎又成了加强梁启超未来快乐的催化剂。以上的这些看法,是本文对以往关注不够的梁启超的进化主义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所得出的。由此我们揭示和展现了梁启超精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54.
以绝对知识形态出现的作为思辨推论的形而上学,不具有知识意义上的明证性,而是具有广义审美意义上的明证性,或叫澄明性.因此,形上之知中包含着广义的审美意蕴.思辨推论中所含蕴的这种非知识意义上的真理的明证性或澄明性并非是模糊性,它的明证性等级并不低于知识的明证性,只不过它们分属两种明证性而已.  相似文献   
955.
大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从宏观、抽象的理论层面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修养的过程。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微观上,具体的心理行为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技术层面上修养的过程。二者相结合是抽象和具体的结合,如何实践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环境育人、形象育人、文化育人的目标,共同服务于健全人格教育,对大学生道德成长不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健全大学生人格,避免人格障碍和心理障碍隐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56.
浅析西部地区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考移民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不同省区间高考录取分数的巨大差距,西部地区驱赶和限制高考移民虽然保护了本地考生的利益,但是损害了移民考生的合法权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一方面要合理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加大内地省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存量,另一方面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  相似文献   
957.
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和人们对终身教育观念的认同 ,人们走向学习化社会已成为当代社会进步、文明、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趋势。本文就学习化社会的概念、特征、意义及构建学习化社会应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8.
古代文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王太阁,查洪德,王卓华“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高等教育也应该从职业性较强的专业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虽然专业教育也提倡培养学生素质,但是,传统的教育...  相似文献   
959.
清初“二陆”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二陆”即陆世仪和陆陇其。陆世仪生于明万历39年,死于清康熙11年(1611——1672年),号桴亭,江苏太仓人,明诸生。早年有济世建功之志,明亡之后,一直隐居不仕,以讲学著书为业。陆陇其生于明崇桢3年,死于清康熙31年(1630——1692年),号稼书,浙江平湖人,康熙9年进士,曾两任知县(嘉定和灵寿),一拜监察御史(四川道)。他为官廉洁爱民、不附权贵,因此仕途多艰,一生清贫。二人生活道路并不相同,后人之所以合称之为“二陆”,主要因为他们是清初程朱学的代表。陆陇其是清代第一个进孔庙的儒士,陆世仪在光绪元年也入圣殿。作为程朱学代表,他们二人的学术思想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那么,他们相同在哪里?又有怎样的不同呢?本文拟就此作三方面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60.
王乐理 《浙江学刊》2004,(4):102-107
古代罗马法学家有历史地位的政治理论贡献,目前看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动、最高权力的转移,各类法律的渊源在历史中随之变动;在剧烈的社会政治变迁中,公民权利意识不断彰显,平等原则又推动了权利的普及;在私法体系的整体框架下,产生过政治权力相互限制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