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4篇
综合类   7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学艺术是社会现象之一,它的作者作为社会历史的人,无法不在作品中表现社会历史,因而就无法割断与社会历史的联系。但是在20世纪产生的多种形式主义美学研究方法,为了强调艺术形式的重要,在评论文艺作品中特别片面地夸大形式的意义,岀现了多种以艺术形式为艺术本体的形式主义流派,英美的"新批评"即是其中之一。以艾略特和韦勒克为代表的"新批评"方法,以文艺作品的形式为本体,认定艺术批评的目的在于艺术的自身,阻断了艺术与社会历史的密切联系,所以尽管他们的理论方法在认识艺术形式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他们与其同道所秉持的方法,都在时兴一段时间之后走向了难以回转的末路。  相似文献   
62.
艺术欣赏的审美性质一件艺术品摆在欣赏者面前,最初,二者是矛盾的,而欣赏的过程正是这矛盾的解决过程,是由矛盾而达于统一的过程。艺术品与欣赏者之所以是矛盾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艺术品是由欣赏者之外的艺术家创造的,对欣赏者而言,它具有外在性;第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并不是一接触对象就立即全部接受作品,要有一个感觉和思维的  相似文献   
63.
艺术虽然是生活的反映,但是反映生活的文艺家,却不能机械地照抄生活,又不能任凭自己头脑的随意想象而虚构,而应出于生活的真实,遵循生活的客观规律,以生动的形象,深刻的概括,把生活历史的本来面貌反映出来。这是现实主义艺术的显著特点。列宁说:“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面向着客观世界,依赖于它,以它来规定自己的活动。”(《哲学笔记》200页)艺术创作这种实践活动也不例外。艺术家取材于客观现实,以它的内在规律来调整自己的  相似文献   
64.
一、情趣视点的追求每当读过一篇好的文艺批评文章,我总是在想,这本来被认为是理论文章的文艺批评的写作,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吸引人,阅读中间的心理感受,与欣赏具有足够艺术美的诗歌、散文、小说等语言艺术作  相似文献   
65.
一、典型社会概括性的多层次结构典型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个体,它的产生是作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艺术创造的结果.在创造典型形象时,审美创造的主体,总是自觉地从一定社会群体中,提取许多有共同联系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然后凝聚成为有某种社会概括性的独立的艺术形象.因此,典型形象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它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艺术形象.此中的社会本质概括性,主要表现为,典型人物与其所从出的社会群体,在行为的社会代表性上相通,在意识的思想倾向性上相联,它对典型形象的作为和心理,具有内在的制约性,在  相似文献   
66.
67.
旧体诗的体式在当代仍是一个有生命活力的诗体,尤其是其中的格律诗体,多被人用来即事抒情,作者队伍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本文就三本诗集,从情感的文化生发、经历的情感陶冶、人生的情感寄托几个方面,各有侧重地加以评论,总结了旧体诗创作中的审美情感升华的经验。  相似文献   
68.
中国古代美学的意象范畴有古今相续的长期历史沿革。它经过内涵不断扩延的过程 ,即象征意象、想象意象、艺术意象三个阶段。它发源于《周易》的为意“立象” ,这种象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象征意象 ,它可以涵盖王充首创的“礼贵意象”的象征意象。到了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之说 ,意象才真正成了艺术实践中的美学范畴 ,具有审美想象中的形象的意义。到了唐代 ,意象的审美创造得到理论明确肯定 ,意象成为艺术创作主体审美情思形象对象化的一个通用术语。到了近现代 ,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又相续阐发、整合这一术语 ,在艺术意象的范畴上注入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 ,使意象范畴成为古今通用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9.
论马克思“自然人化”论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1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从人的劳动实践和劳动异化的诸多关系中 ,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界”的理论 ,认为人和社会都是“人化的自然界”,人是依靠对于自然的人化才得以造成自身、造成社会、造成科学、造成艺术以至造成属于人的一切。人在“人化的自然界”的实践创造中 ,同时在自由自觉地创造着人自身的美 ,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引起自然对人的损害。这里有真正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相适应的“人化”,也有与人的自由自觉本质实际相反的“人为”,这后者的实质是人在自然界中的迷误 ,自然则以异化的形式报复人类 ,构成为“压迫自然”与“自然异化”的实际过程。当前存在于世界范围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使人从不同角度向马克思的《手稿》寻求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智慧  相似文献   
70.
庄子提出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艺术命题 ,是道家所认定的美的特性和标准。老庄的“朴素”是对先于一切而存在的自然本性的揭示 ,是天地大美的本体存在。朴素是体道的终极指向 ,朴素自然是人的本性 ,世俗的利欲污染则使人丧失了本性。美是一种超越形而下层面的存在 ,它的作用不是物的实用作用 ,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或无之用 ,于是无用又成了有用之用。老庄在认真地思考着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风俗以至艺术现象 ,清醒地看到了各种与“朴素”相背离的现象 ,连文艺也堕落为损性害命的东西。从而认定美的本质在于朴素 ,朴素是贯于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