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与西方悲剧强调个人主体性不同,华夏民族古典悲剧强调群体与个人二元价值的弹性选择,构成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境界层次的丰富性,同时诗文化传统决定了典型的意象型特征,呈现出评判式矛盾冲突展示方式,从而构成民族悲剧独特的悲剧模式  相似文献   
22.
从儒年到道家共同建构了中国古代最初形态的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儒家完成了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建功立业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道家完成了以精神自由为内容的以人合道这一永恒生命意义价值展示方式。进而进及“气.象”这一生命的艺术形式,其永恒性在于“象”的“自然性”与象”的”空灵性”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23.
感兴家国身世成败之事,铺排朝野显隐之象;会通古今兴衰神妙之理,妙悟天人穷通之秘,这是《史记》神理叙事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史记》以人为本叙说历史,从即物穷理的高度、客观地铺排写照,不仅仅是讲述历史,而且生动地演说着人生,使历史巨著——《史记》具有《离骚》一样的诗性韵味。  相似文献   
24.
苏轼的诗歌创作极为繁富,随着仕途升沉,他的诗歌风貌也不断变化。南宋诗人王十朋评他的诗时说:“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游东坡十一绝》),就阐明苏轼在政治上越遭受打击,而诗歌创作成就越高的这一特点。苏轼晚年在惠州、儋州的“和陶诗”就是其艺苑中的一朵绮丽之花。作为一项有意识的艺术实践,“和陶诗”生长在陶渊明开垦的处女地上,浇灌的是苏轼的汗水,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