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1.
王明珂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
文本记述着历史上某个时期之人群认为值得记述的内容,它们也常遵循着人们的某种规范来被记录进而形成文类。与这些文本相关的,是现实中的人群围绕某种情境加以构建与策略性改编的同时也被认为是合理与相信的历史。《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游牧者的抉择》即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找到某种对应,同时体察文本与情境背后人群的书写意图抑或潜在的情境。历史人类学正是此种策略下对人类社会的再认识,是在文本与情境之间寻找对应。 相似文献
12.
反思性研究与当代中国民族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珂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8,45(1)
文化与文化身份认同是时代社会产物.在特定的时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成员或其菁英与统治阶层,透过行为实践而创造文化及各种文化身份认同,以维持社会秩序与区分.因此当中国人已非夷戎蛮狄环绕下的华夏,国家公民亦非皇朝天子统治下的百姓,我们对于中国历史、文化亦当有一种新理解.此新理解非后现代学术下的解构可达成;后现代学术忽略结构、延续与传承,并以近代割裂历史,在现实层面也造成不同文化体间的冲突.因此,应进行一种反思性研究,透过此研究建立的中国历史与文化知识,可深化吾人对中国之过去与现在的了解,也促进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并让中国文化身份认同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王明珂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1):1-8
20世纪上半叶,早期从事边疆民族考察的学者在西南地区汇聚最多,显示本地民族状态远较其它边疆地区为复杂。当时有些学者曾对西南少数民族之调查研究表示怀疑或反对,他们认为本地人群大多早已汉化,民族调查所作之"民族"识别反而会影响中国民族的团结。即使在中国民族识别完成后,部分西方人类学者仍基于其对"民族"及"族群"(ethnic group)的认知而对西南民族分类与识别表示异议,西南各民族内部之地方族群亦有重新识别的吁求。本文将说明造成此现象的一些地理环境、人类生态、历史(含历史事实、记忆与心性)背景,并藉此强调结合人类学、历史学与现实关怀的反思性研究之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从前的著作中我曾简单提及,近代四川西北一些山间居民的认同变迁,如何表现在当地人对荞麦的憎厌、喜好等主观情感变化上.简单地说,过去在川西北的北川县山间,被认为是吃荞麦的"蛮子"深受自称是吃麦子、大米的"汉人"歧视. 相似文献
15.
我不敢自称是历史人类学家,如果要自称历史学家可能又有历史学家反对,当然我更不愿自称人类学家.所以刚刚赵老师的问题,我不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回答.但是据我的了解,在人类学之中,每一代的人类学者,或即使同一代的人类学者,也有彼此不同的观点.刚刚赵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对: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最近这些年人类学似乎陷入低潮,主要原因是,新一代人类学家把他们的前辈给解构了.我觉得,这反而是人类学最精彩的地方.它对本学科的方法、理论经常有非常深刻的反思.我在上一世纪80年代、90年代所学的那些人类学必读课程,现在许多大学人类学的教学里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