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王易 《山西老年》2011,(11):41-41
关键点一:是否配备“一键通”功能 老年人对于手机功能的需求与年轻人相比大相径庭,手机上网、音乐播放等功能可能无关紧要;相反,如何能够通过小小的手机,来帮助老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无疑是老人手机最为关键的功能。  相似文献   
22.
情定小摊     
王易 《可乐》2008,(1):29-30
毕业后,我成为一名公用电话值守员。每周三,我都去对面报摊买一份登满各种招聘广告的报纸。我挨个打电话询问,对方常常一听我的学历就拒绝。我跟守报摊的女孩渐渐熟悉。她叫占小钰,刚从一所民办高校毕业,家境贫寒,妈妈在她很小时就与爸爸离婚。多年来,一直是妈妈卖报纸挣钱供她上学。这段时间,妈妈生病住院,报摊由她看守。  相似文献   
23.
王易 《创新》2011,5(1):8-13,126
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尚未受到应有重视的知识领域。随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深入发展,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日益凸显出其独特价值和历史使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儒家国家关系伦理思想可为我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从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出发,推动建立以现代、平等、开放和对话为核心的新型文明观,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为了口气清新,给人留下好印象,不少男士都会不停地嚼口香糖,但如果你看了下面的报道,肯定会为你的行为感到追悔莫及。因为。英国BBC前不久的一则新闻报道说,如果过量服用被用于医疗或食用添加剂的甘草,会对人的性功能造成损害。  相似文献   
25.
在徽州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灿烂的徽州文化,而且还成功造就了执中国商界牛耳近五百年的徽商集团。作为"程阙故里"的徽州,书院历史源远流长,对提升整个皖南人群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徽州商人足迹遍及四方,折射出中国传统商业文明历史的光芒。两者究竟有何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6.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淬炼的、在建设改革时期得以进化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团结理念等。马克思主义为红色基因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红色基因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则是红色基因形成的实践基石。红色基因包含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严明自觉的纪律作风、生死与共的团结理念。新时代,必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保持国不变色、党不变质、军不变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7.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指明了前进方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既是续写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使命自觉,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迫切需要,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应重点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髓,即聚焦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哲思、邦交之道、治国理念和精神追求展示出来、传播出去。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着力回应时代诉求,保持开放的视野胸襟。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筛选和补充完善;二是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