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贵“无”论玄学属于本体论范畴,而汉代神学目的论则表现为宇宙生成论。汉魏之际人物批评所诞生的贵“无”人材哲学与汉儒关于宇宙产生之前元气混沌无形观念的结合,是宇宙生成论向玄学本体论的转化契机。在其结合过程中,人材哲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存在和发展,是把传统的宇宙本根由天地之外移向事物之中的主要动因。汉代宇宙观所提供的丰富资料,则为这一历史性转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乡村振兴。小农户在乡村振兴中具有的特殊地位,不仅构成了中国农民的大多数,而且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力量,没有小农户也就没有乡村;小农户特殊的社会经济特征造成了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特有的困难,实现小农户的同步现代化需要新的发展理念;小农户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主线,而且也将成为未来两步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小农户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小农户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会;随着中国进入中高收入国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为小农户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济的可能,城乡资源流动的不断深化为小农户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农业多样性和乡村多功能作用的发挥为小农户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推动小农户的现代化保障了中国乡村最大人群同步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河北遵化的沙石峪因其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而闻名。作为当代中国改造自然的典型,沙石峪人通过艰苦劳动,开辟了梯田,发展了林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其事迹被作为“红色的叙事”流传,强调其“当代愚公”精神。但是在这样一个话语下,农民对改善生活的现实追求和在对自然进行大规模改造中的生态智慧却经常被忽视。以增加粮食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的沙石峪,必然要尊重农民,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绿色。  相似文献   
14.
《人物志》的理论主题是研究帝国领导班子的建设,即从不同角度探讨“主德”(君主)与“偏材”(人臣)在体质、性格、能力和任职方面的差异,以及如何从体貌、言谈、行为等方面鉴别他们.尽管领导班子存在“英雄”型创业人才系统与“中和”型人才系统两种形式,但其领袖人物的素质都是中和均衡,故能以客观公正之心顺应人才规律,无为无不为.《人物志》属于黄老道家管理哲学在人才领域的具体运用,对中国现代人才管理,仍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草原牧区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传统的牧区被定居和草场的不断细分所代替;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牧区人口开始迁移到牧区之外。随着草场的退化,政府在草原牧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缓解草原的压力,如休牧禁牧、草畜平衡。人们经常将这些牧区的变化看作是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希塔嘎查的调查表明,许多制度的选择并不是人口资源压力下的唯一选择。如走场制度的被放弃主要不是人口和牲畜增加的自然结果,而是畜牧业经营单位被缩小的结果,因此希望通过减少牧区人口,从而减少牲畜,并最终改善草原环境的政策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农村反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将在2020年底实现现有标准下全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与此同时,中国也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在此背景下,贫困逐渐呈现出新的特征,绝对贫困问题将被相对贫困问题替代,发达地区的贫困问题会日益突出,贫困呈现出群体性特征,且贫困不仅是收入问题,更表现为社会排斥和阶层固化。相对贫困治理的目标在于防止脆弱人群陷入贫困、缩小社会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此,中国的贫困治理机制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治理、从超常规转变为常规的贫困治理,而转变的核心是从聚焦贫困地区逐步转变为聚焦贫困人群。  相似文献   
17.
王晓毅 《中国扶贫》2017,(20):23-26
驻村帮扶是实施脱贫攻坚、完成精准扶贫目标的重要保障,充分体现了中国扶贫的制度优势.到2017年,全国共选派77.5 万名干部驻村帮扶,期限1 至3 年;选派18.8 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党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实现了对所有贫困村的全覆盖.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转变单纯以GDP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农村仍然是工作的重点。一些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急于找到新的措施、树立新的模式。在笔者看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扎扎实实地解决不和谐  相似文献   
19.
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历史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毅 《文史哲》2007,(6):62-69
曹魏时期官员的任职资格认定并非由中正所垄断,而是存在中正与行政长官两个评价系统:行政长官对官员入仕与晋升,不仅有提名权,而且评价其政绩才干;中正作资格审查时,仅给在职官员定"品",而不给察举对象定"品",仅以"辈"论。中正评价在职官员与察举对象的两种话语,在魏末改革中合二为一:中正之"品"化为"官品",而父辈官职决定子弟起家官职的选举惯例,使父辈的"官品"随之成为子弟的起家"资品",两者相差四等,是西晋"资品"与"官品"级差的来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贫困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即农村改革前30年的整体性生存贫困,农村改革后20年的区域性生存贫困和21世纪两个10年的结构性贫困。在不同阶段,贫困的性质不同,减贫的目标就不同,从消除饥饿,满足温饱到增加农民收入,并最终消除贫困。目标不同也导致减贫的手段不同,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粮食产量到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通过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化,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在贫困地区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了消除贫困的目标。在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以后,脱贫的成效能否保持,贫困村和贫困户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仍然有赖于贫困地区能否持续地推动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