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王歌雅 《东方论坛》2010,(3):F0003-F0003
立法是国家产生后的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任何时代的国家统治阶级必须进行的行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法治国家的治理是以“良法善治”为目的的,而“良法”必须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立法价值的法律。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更加突出,因此更需要“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2.
生育权的理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歌雅 《求是学刊》2007,34(6):113-117
近年来,围绕生育权,法学界进行了较为热烈的探讨。这种探讨不仅存在于亲属法领域,而且也存在于人格权法领域。研究视角的不同,导致生育权的性质界定及法律阐释的差异与矛盾。为摆脱生育权研究的茫然与结论的多元,澄清生育权的价值认知与法律建构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3.
红色苏区婚姻立法的习俗基础与制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苏区的婚姻立法,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的婚姻立法。这一时期的婚姻立法,是在对封建的婚姻家庭陋俗进行抨击与改革的基础上完成的。它在承受婚俗改革成果的同时,又将婚俗改革的成果通过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了适用于全苏区的婚姻条例和婚姻法。红色苏区婚姻立法的实行,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14.
家事代理权是一项渊源古老的制度.时代、国度不同,家事代理权的属性和规制也有所不同.由于我国现行<婚姻法>对家事代理权未作规定,故引发了家事代理权的属性与规制的法理探讨.尽管我国当代关于家事代理权的属性界定众说纷纭,但特种代理无疑为本质揭示,即家事代理权应属特种代理权,且其应以夫妻共同生活为前提,以男女平等为原则.建构我国的家事代理权制度,必须明确家事代理权的行使范围和行使规则.家事代理权的行使范围以日常生活需要为限;家事代权的行使规则包括家事代权的产生、行使限制和终止.探寻家事代理权的属性与规制,必须把握家事代权制度的流变与内涵,进而为<中国民法典·亲属编>建构家事代理权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抗日边区婚姻立法,在中国婚姻立法史上虽为短暂的一瞬,但却承载着破除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移风易俗、创建新民主主义婚姻家庭制度、支持抗战的作用,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其内蕴的自由意志,在于实现自由价值表达、自由权利选择、自由责任承担;其内蕴的道德责任,在于倡导男女平等、力主人格独立、维护民族大义。抗日边区婚姻立法通过对自由意志的表达与实践,达致对道德责任的承担与追求,进而实现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社会排挤(social exclusion)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期,是对贫困(poverty)、剥夺(deprivation)和劣势(disadvan-tagcd)的探讨.随着社会排挤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深入,中外学者也开始将社会性别分析理论引入社会排挤研究范畴.在社会排挤的背景下,女性财产权益日趋弱化,进而引发女性在婚姻范畴内财产权益的弱化.具体表现是:婚姻时态下家务贡献的贬值;离婚时态下财产权益的流失.为救济女性的婚姻财产权益,必须关注性别平等与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王歌雅 《求是学刊》2020,47(1):88-103
《民法典·继承编(草案)》既有立法理念更新、制度规范完善的优势,也有立法思路积习、立法欠缺依然的遗憾。为完善《民法典·继承编(草案)》,应注重制度补益与规范精进。前者在于弥补立法盲点——增加遗嘱执行人及遗产清单制度,强化配套措施——规定遗产的临时保管、遗产管理人的辞任与解任、共同遗产管理人及禁止遗产分割的保全请求权;后者在于秉持立法传统——完善遗产范围及法定继承顺序,澄清立法歧义——规定口头遗嘱的形式要件及继承扶养协议。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权益保障与秩序稳定的实现、继承观念与继承文化的引领,应成为《民法典·继承编》编纂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民法的精神与道德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有关民法精神的探讨经久不息。对民法精神的探讨,不仅推动了我国法理学的重构和法制现代化的建构,而且促进了民法精神的弘扬和中国民法的现代化。在多维度探寻民法精神的文化本源中,道德的视角当属其中之一,进而揭示出民法精神的内涵界定及其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望权在立法、司法、守法领域的瑕疵,导致探望权行使得不畅及探望权价值发挥受阻.为确保探望权的顺畅行使及探望权价值发挥的最大化,对探望权的实现瑕疵及制度矫治进行反思与架构,采取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的矫治措施,既具学理意义又具实践意义,能够充分体现婚姻立法的适用性和严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