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6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4篇 |
劳动科学 | 10篇 |
民族学 | 49篇 |
人才学 | 30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31篇 |
理论方法论 | 28篇 |
综合类 | 307篇 |
社会学 | 38篇 |
统计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6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6篇 |
2007年 | 22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7篇 |
1995年 | 24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9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6篇 |
1963年 | 2篇 |
1962年 | 3篇 |
1961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虽然时光已逝45年,但电影《英雄儿女》中这声威震敌胆的呐喊依然回响于人们的耳畔,王成的英雄形象仍然留存于人们的记忆深处。时至今日,当年《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已是一位79岁的老人。2009年清明节,刘世龙从长春飞到四川蒲江县,祭扫60年前为解放成都英勇牺牲的老战友。老人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相似文献
12.
13.
14.
考察近代话语变迁,学者的目光往往重在精英人物,以精英的思想替代大众的话语,使本来就缺少话语权力和能力的大众被排挤出视野之外。其实民间社会中下层士子的存在,使民间和精英有互相沟通的可能。王轩一生,除八年任京官外,大部分时间是在民间度过。就现存遗著而言,大部分是为民间所作的行状、墓志铭。分析话语表述,尽力重构当时的民间社会,可以真正理解中国的社会底层在近代化话语权势下所表现出的不屑、熟视无睹或者是反抗直至被迫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做好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为突出,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观念要创新,思想要转变;要加强对网络的社会理论研究;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校园网主页。 相似文献
16.
我们曾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学技巧,但即使我们把所有心理学的技巧都用上,也不可能马上从新手变成有才能的职员。不过,要成为“看起来有才能的职员”,还是有办法的。 相似文献
17.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全面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墓本纲领,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的要高要求。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搞好企业,就必须自觉认真地执行党的十四届大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加强社完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沙向社会主义币场经济转轨,国有主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新时期,积聚当年的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间题、产权重组同题、产吕结桐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布点教学法是按问题解决模式 ,借助布点 (板书 )揭示教学目标 ,从而实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四步操作”即阅读教材、合书布点、分层推进、策略回顾 ,实现“两个转换” ,即步骤转换———优化的自学步骤转换为教学步骤和目标转换———教师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 ,从而实现从与自学过程同构到与问题解决模式同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20.
王通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5-125
农村人口大规模地向城镇社会流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政府的容量平衡逻辑形成融城准入门槛,而流动人口以能动精神形塑渐次融城的市民化图景。但这种解释逻辑忽视了流动人口的内部差异以及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聚焦流动人口的主体视角,发现其内部的个体差异使其匹配不同的市民化阶段并表现出相应的市民化行为。因而,中国流动人口呈现渐阶融入的市民化图景。以信任为关键变量观察社会的转型特征,可以发现,伴随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进阶,其普遍主义信任特征愈发显著;流动人口不仅成为“标准的城里人”,也进阶性地成为“典型的现代人”;流动人口市民化不仅超越了差序格局的信任半径局限,而且构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潜在动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