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甄尽忠 《中州学刊》2005,(2):145-149
社会救助是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施政内容.<管子>一书蕴含了丰富而系统的社会救助思想.面对频仍的自然灾害,书中强调要储粮备荒,加强灾后赈济,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对社会贫困人口和鳏寡孤独疾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也高度重视.从<管子>一书的内容来看,主张以实行国家救助为主,并将其列入国家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同时,号召邻里、宗族之间互帮互助,扶危济困.<管子>一书的社会救助思想初步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救助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2.
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太白金星是一颗著名的灾星、罚星,主兵事和杀伐,其占辞多与军事有关。太白昼见和经天、太白入犯太微及太白与其他四行星合犯等严重“失行”天象都被视为战争和社会治乱的征兆,成为军事决策的重要参考和大臣、儒生上书劝谏帝王实行仁政、改革吏治的借口,在汉代社会军事和政治领域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水灾多发期。水灾主要集中在5、6、7、8月和长江、黄河流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实物救助、调粟赈民、减免租调、借贷及兴修水利等一系救助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旱灾多发期,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和江南、中原及西北等广大地区。旱灾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经济和百姓生活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各封建政权对赈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了实物赈济、移民就食、减免租调和徭役、掩埋遗骸、放贷、减轻刑罚、节约开支及开关弛禁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安济坊是宋代收容贫困病人并予以救治的专门机构,始设于宋徽宗崇宁元年.救助对象主要包括贫穷病人、军人及其家属、病囚、流浪者和乞丐等.经费主要是来自户绝财产和常平息钱,日常管理由僧人负责.安济坊的设置,在救治贫穷病患者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周礼》备荒救灾思想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礼》中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备荒、抗灾、救灾思想,其主要措施有储粮备荒、禳天弭灾、节财省用、减赋免役、调粟赈民等。救荒赈灾的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同时,积极鼓励邻里互助,共度灾荒。  相似文献   
17.
两汉时期,水灾频繁,史书明确记载的有92次,平均每4年多就发生一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危害。关于汉代水灾的成因,有溃决型、漫溢型、降雨型、海啸型和山洪型等类型。在水灾发生后,两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赈济措施,主要有减免赋税、赈贷、移民就食、死亡赈济、灾后补种和节约开支等。以此缓和矛盾,保障民生,维护统治。  相似文献   
18.
从《礼记&#183;王制》看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王制》对先秦时期的社会救助思想和救助制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涉及到积蓄防灾、养老和残疾人救助等方面。这些有关社会救助的思想和主张在当时已得到了实施,并对后世传统社会救助思想和救助制度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