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老子》“道”论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通过存有、本原、认知等不同层面对道的辨析,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最古老的共相理论——道论,并以这种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对事物何以存有作出了较为系统的哲学解释,为我们的民族从哲学的角度了解世界、把握世界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认识路径,确立了一种理性的传统。尽管《老子》道论的形式与内容都存在古代哲学的特质,但仍不失为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哲学智慧宝库。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学术领域,人们将探讨哲学史研究的理论称之为哲学史学。哲学史学不以纯哲学的形式建构其思想体系,而是在实际的哲学史研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原则。这样的哲学史学既可以为哲学史学科的建设提供理论根据,又能够转换成哲学史研究中实际的操作方法。这使得哲学史对于现实的哲学史研究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中国哲学史学是随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独立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我们考察中国哲学史学形成的历史和现状时,不宜忽略冯友兰先生在这一领域中的工作和贡献。本文仅从中国哲学史学的角度,对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贡献作一些…  相似文献   
13.
宋代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唯物论唯心论都有了新的发展。特别突出的是当时盛行钻研《易》理的风气,辩证思维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称之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更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人物。他把《老子》的“无极”观与《易传》的“太极”说熔为一炉。将这两个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巧妙地联结起来,铸造成别开生面的“太极图说”,阐发了一种新的宇宙模式论。这种理论尽管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却蕴涵了比较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为我国古代辩证思维的发展,开辟了新起点,起到了促进作用。周敦颐哲学中的辩证思维途径是从他对宇宙本源问题的探讨中发展起来的。首先,他利用《老子》的“无极”概念与《易传》的“太极”概念,描绘了一幅  相似文献   
14.
战国后期,封建统一政权正在形成。在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思想文化战线上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日益尖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儒家正展开激烈的论战。法家思想的杰出代表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二九八——二三八年间),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阶级大搏斗、儒法大论战的重要时代里。  相似文献   
15.
张载是北宋“气”学的代表人物。张载为规定和诠释“气”范畴,运用了“太和”“太虚”“太极”“神”“化”“道”“易”诸范畴,张载对这些范畴的理解和说明,又离不开对“一”“两”范畴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对张载哲学中的“一”“两”范畴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与辨析,可以真实地论定张载哲学的基本架构与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的“生活方法新论”田文军“五四”以来,不少中国知识分子主张在吸纳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同时,维系和弘扬中国文化固有的伦理系统,建构民族的新文化,以图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冯友兰即是代表人物之一。冯氏曾参照西方文化观念阐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依据自己的形上学建构的文化理论,除了对中国文化建设方向道路的论释之外,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的思考而形成的人生境界论。人们探讨文化问题,本质上是在探讨人生问题,追求对人自身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哲学史作为一个现代学术门类,应当是一个涵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以及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学科群。张岱年先生以自己数十年间的学术实践与丰硕的学术成果,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个学科群的建构与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重视并总结张先生的这种历史贡献,不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理论的层面对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拓展与深化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八年前,萧父先生出版的《吹沙集》,曾以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哲思,高远的意境,缜密的论证深深地吸引过我,“启蒙脞语”、“学思评”等简洁的分部标题,至今仍然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给我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萧先生又推出了《吹沙二集》,这部新的学术文集,将我带进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吹沙M集》,成书于一段特殊的岁月。1998年春夏之交,萧先生重病人院。虽然先生素来乐观豁达,仰卧在手术台上与病魔抗争,还吟诗自遣,但作为学生和晚辈,我们都曾为他的健康担心过。正因为如此,先生出院后,我们都希望他静心…  相似文献   
20.
田文军 《求是学刊》2006,33(6):20-22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中,不同理论形态之间的对峙、辩难、批评、否定,与这一传统的生存发展密切关联.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这种历史情况,显示了人类文化发展中的某些内在规律:不同文化理论形态之间的排斥、辩难、歧异、对立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契机、杠杆.儒家文化是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化理论形态,儒家文化同样是在与异质文化理论形态及内部思想理论的对立、分化、整合中发展起来的.历史上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互绌互补,人们以援道入儒、援儒入道,或儒道兼综的方式追求文化的发展;儒家文化与佛家文化也曾势同水火,人们则力图以援佛入儒、援儒入佛的方式解决二者的纷争,谋求文化的发展,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因此,我们思考儒家文化的现状与前景,应当重视对儒家文化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对立、分化、吸纳、整合的回溯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