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新民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思潮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新民说”的产生、内容、价值、实质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评析。既肯定其历史的价值,又揭示其阶级局限;力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论释我们以教育力本,科技立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历史起点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2.
“新民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思潮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新民说”的产生、内容、价值、实质等层面对其进行了评析。既肯定其历史的价值,又揭示其阶级局限;力图通过对历史的回溯,论释我们以教育为本,科技立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历史起点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3.
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是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早期的代表性成果之一。谢著问世以后,人们积累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逐步建构起具备现代学术性质的中国哲学史学科。因此,在中国哲学史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历史性转折中,谢著《中国哲学史》,对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形成不无贡献;其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史上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既不宜抹杀,也无可替代。  相似文献   
24.
本文通过分析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提出社会因素是影响人口容量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正>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集》选辑了1982年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部分论文,比较全面地展现了船山学研究的阶段性的新成果。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反映了对船山哲学认识的新高度讨论集充分肯定船山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认为船山把素朴唯物主义和素朴辩证法相结合的哲学形态发展到了当时条件所允许的典型高度。不少  相似文献   
26.
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的中庸学说可多层面解读,从道德与伦理两个层面考察中庸的意蕴,道德的中庸并不完全等同于伦理的中庸,道德的中庸侧重德性,伦理的中庸侧重规范。我们辨析儒学的现代价值,目光应更多地投向儒家所主张的道德的中庸。  相似文献   
27.
朱熹的理欲观是在两宋时期关于天理与人欲关系的激烈争论中形成的,后人对其内容褒贬不一。1989年5月,我校哲学系师生组织了一次关于朱熹理欲观的讨论。讨论中,一部分同志仍对朱熹的理欲观作出了否定的评价,认为,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把主观中虚构的“理”异化成了宇宙的根本法则,通过这样的“理”来规范约束人心,使“理”具备了宇宙法则和伦理法则的双重属性,实际上是把“天道”同“人道”并提,把“人道”归于“天道”,在“天人合一”这种传统的思想范式中,完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建构。这种伦理建构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活生生的感性个体,而是为了巩固“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在人与封建伦常中,封建伦常是至上的,人只不过是维系封建伦理纲常的手段和工具。这样,人的主体性被伦理异化了,人的主体失落了。不是对人的个体自由的弘扬和激发,而是对个体自由的压抑和禁锢,这即是朱熹的理欲观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趣向。  相似文献   
28.
梁漱溟由西学、佛学回归儒学,将道德"根本"归之于"直觉""理性"或"生命本性",其目的也在于肯定维系我们民族生存繁衍的儒家文化传统。在梁漱溟看来,儒家学说既以"仁"言人,又以"仁"言"人心";肯定"仁"为人所固有。而这种人所固有之"仁",正是人在生活中道德行为的"根本":"一切善,出于仁;一切恶,由于不仁。不仁只为此心之懈失而已,非有他也。"因此,他认定,儒家以"仁"言人,以"仁"言"人心",实早已揭示了道德的"根本"与"源泉";儒家所主张的"求仁之学",本质上即是"实践人之所以为人者"。而人们思考人的道德根性问题,其要也只在"自识其本心"或说"识仁"。  相似文献   
29.
萧洪恩教授的《土家族哲学通史》自2009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蓬勃大气地揭示了一个内陆腹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变迁的灵动历程,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土家族特有的世界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倾注了一个土家族学者对于自己民族与民族文化的挚爱之情。这部著作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创新及其多层面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均值得重视与借鉴。  相似文献   
30.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冯友兰在其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以五百万字的浩繁著述确立了自己哲学家、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和地位。他不仅因继胡适之后博采西学方法,撰写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而名闻遐迩;而且由于“上接程(颐)朱(熹)理学,并与西方新实在论相贯通,构筑了富于思辨性的独特思想体系”“新理学”而蜚声海内外。冯氏的“新理学”四十年代问世以后,即“引起国内思想界许多批评,讨论,辩难、思考。”解放后,“新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更是受到了激烈批评。但是人们过去对“新理学”的批评并没有升华到辩证否定、扬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