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4 毫秒
21.
目前,我国学术界有一种看法,认为现代西方人文思潮与传统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相比,现代人文科学仿佛是生长在另一个星球上的陌生客。对这种观点,我们是持否定和怀疑态度的。我们的分析将表明,古典时期的人文传统向现代人文思潮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逻辑发展过程。如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迫使康德提出追问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根据问题一样,康德的杰出工作不得不驱促现代哲学家解决形而上学何以存在的根据问题。表面上看来,尼采、海德格尔、卡西尔、德里达、萨特、加缨,甚至弗洛伊德等人称古典形态的传统哲学为虚…  相似文献   
22.
现代医疗技术是现代技术之一种,它以独特的具身性令现代科学技术中的权力意志得以呈现。在那里技术在"如群山一般聚集"的力之运作,使人的生命成为被订造的对象。当人被置身于现代医院这座"生命维修厂"去被修理时,一个哲学问题呼之欲出了:人是谁?现代医疗技术对人文价值的剥蚀,体现在生命科技进入医疗所产生的医疗技术的实践效应。"还医学以人道"是抗击价值剥蚀的基本原则。"还医学以生命"是通过抵抗带来物化的技术对人及其自由生命的宰制,使医学回归人之类生命本质。现代医疗技术作为与人们医疗生活和健康需求息息相关的技术类型,其社会功能不可能脱离技术"双刃剑"之效应。它在功能上缓解病情、解除痛苦和增加人类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权利—责任"关系的重新界定。对责任的重新界定基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伦理形态的新特质。这是人类重新思考一种与人的类生命本质相契合的责任伦理的良机。  相似文献   
23.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德性观是西方美德伦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孔子倡导的儒家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的伦理智慧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中道观和中庸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内涵无疑代表了古代文明在其源头上时和谐社会建构的探索.  相似文献   
24.
教育的伦理内涵根源于人的未定性。“人之成长”与教育的“共生同构”关系映现了“教育一伦理”的生态。教育价值生态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和教育实践生态的人伦原理、人德规范、人生智慧、人文力展开了教育的伦理内涵。我们只有从人的特性出发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伦理内涵。这对于把握“教育一伦理”的生态,理解教育的实质,推进教育改革,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1,21(1):42-46
解蔽启蒙心态和重审全球化是由生活世界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的两大任务.本文认为,启蒙现代性确立的普遍价值标准,造成了新的"蒙蔽".在启蒙价值的普遍性诉求中,全球化将这种蒙蔽扩展为全球控制.新的全球意识呼唤一种超越西方启蒙心态的人类普遍价值标准.它要求我们回到人的生活世界重建价值普遍性.面对全球危机,在充分尊重差异的同时,努力形成人类的共识,形成人类共同的价值,乃是人类新千年的重任.  相似文献   
26.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27.
信任研究的学术理路--对信任研究的若干路径的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代信任研究最先是从20世纪50年代由心理学路径开始的,它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更多地关注构成"信任"的认知性内容和情感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的"信任"愈来愈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路径和经济学路径.社会学把信任看作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突破了只关注个体信任的心理学视域,使社会信任和制度信任的研究变得异常重要.经济学最初是从理性选择的经济分析出发研究信任问题,后来通过融合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开创了信任的经济-文化研究的路径.信任研究跨越学科的屏障和边界而呈现出一种多学科交叉互动的态势,这在社会学路径上和经济学路径上已有比较明显的表现,而组织中的信任研究在这一点上尤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8.
我们是在"时代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双重挤压之下,进入"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这一论题的."形而上学成为怪影"是我们时代马克思哲学遭遇的时代问题.与之相关,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也绝非某种幽灵式的"徘徊不定",或者某种异质化的"解构游戏";而是坚定不移地破除各种形而上学的怪影,以彰显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这是一个不断破除种种形而上学怪影的理论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9.
20世纪 30年代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的转折 (转向 )是论题域的重大改变 ,即从“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向“克服形而上学”的转向。它从“物之纯真”和“人之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敞开 ,形成了两大主题 :其一 ,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中 ,思考“物的纯真”如何被剥夺 ;其二 ,寻求在一种诗意的“言说”与“栖居”中 ,切近并守护“物之纯真”。克服形而上学的问题 ,既是克服形而上学的现实 (作为形而上学之展现的现代技术 ) ,同时也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文化 (哲学 )。“克服形而上学”关涉着更本源的“真” ,是海德格尔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哗中对“思之本源”的探寻。  相似文献   
30.
自从"本体论"被尊奉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就被视做哲学的当然运思路径。然而,本体思维是一种"梦想型"的思维,它着眼于物之"是其所是"的知性追问,必然错过人之"是其所应是"的生存领悟。本体思维的终结意味着哲学思维路向的转折。哲学思维路向的当代性尝试之一,是确认"伦理学"先于"本体论"而成为"第一哲学",以"打破存在的自鸣得意"。"伦理思维"作为一种"关系思维",更多地将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包容的、对话的、参与的理念或精神带到哲学运思中来。哲学终结之后如果还有"第一哲学"的话,那就是"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