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54篇
理论方法论   12篇
综合类   2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普遍价值的当代视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对普遍价值标准的论证有三种方案 :第一 ,传统本体论方案 ;第二 ,现代科学范式 ;第三 ,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传统本体论和现代科学范式是近代以来西方价值标准构造其普世性价值理念框架的两个基本前提 ,西方现代性启蒙心态及其普遍价值标准代表这两种方案的综合形态。传统本体论将“活人”的价值标准设定成了“非人”的价值标准 ,现代科学范式下的普遍价值标准则将“活人”的价值标准当作“死东西”来看待。这两种方案都偏离了人的生活世界 ,我们必须回到生活世界来思考人类普遍价值标准问题 ,也就是回到人“活”的客观性来思考价值标准的普遍性。回到生活世界的方案 ,直接指向对启蒙心态的重新审视 ,它应当成为思考普遍价值的当代视界  相似文献   
82.
对江苏地区538名公务员、482名进城务工者以及苏州市450名企业家和450名传媒从业者进行的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即四大群体两大主题)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伦理关系和道德话语处于由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中,表现出转型所特有的多元、多样与多变状况及发展规律;新时期我国伦理关系建构的主流趋势是公私分域的伦理秩序以及"新五伦"及其德性的培育;当前我国道德话语呈现出主体分层、主题散落、载体转型和影响因子此消彼涨四大特征。如何构建新时期我国和谐伦理关系与道德话语,建议:一是加强领导干部和党政机关道德影响力的考量指数研究;二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型伦理关系建构中的指导作用;三是加强传媒伦理道德建设,搭建道德话语沟通的公共平台;四是将民生道德作为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或组织制订社会政策的指导原则;五是组成各级伦理委员会并赋予它实际的权力。  相似文献   
83.
社会资本对于企业向社会化演进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信任伦理特质和社会文化意义.它表现为社会资本引发企业运行之伦理—经济难题的两种理想类型:伦理优先和经济优先.韦伯论题基于特殊主义信任和普遍主义信任之区分,指证儒家由于过于重视“家”而阻碍了现代经济模式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论断忽视了中国文化中企业运行走出“家族主义困境”的社会资本的文化设计,即“天下理念”的文化设计.中国社会中基于“天下”理念的普遍主义信任,来自“家文化”及其衍生的对“家文化”的辨证、反拨和文化矫正,它是中国企业应对伦理—经济难题并寻求企业融合社会资本的不可忽视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4.
哲学告别人类中心论是本世纪动荡不安的精神文化运动的主导线索,它从思维方式、世界观特性和价值体系三方面带来了当代人学观念的彻底变革。这一变革遵循着互为经纬的两个方向:其一是通过对人类理性之“偏”的揭示与矫正引导当代思想走出直接面对“解放的焦虑”所产生的精神紧张;其二是通过对意识形态之“蔽”的消解揭露一切人类中心论的观念蒙蔽,并由此破除各种类型的“解放的神话”。西方思想正是从这两个方向上在本世纪的精神张力中达到了人学的当代自觉。在未来的世纪里,哲学作为当代人学的自觉,应该从“解放的焦虑”面对人的抗争,通过辩证法的实践精神的回归,重建人类理性信念。  相似文献   
85.
哲学的人文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迈向21世纪之际,人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精神对世界共同体和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切的召唤。而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则典型地表达了时代精神的这种呼唤,它主要表现为20世纪哲学出现了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基本哲学转向,哲学是一种普遍的人学,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关系是哲学作为人学的真正起点,哲学对现实世界的追向蕴藏着一种深沉的人学动机。但是,无论是古代的直观本体论,抑或是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近代的实体本体论,都是通过瓦解人的现实世界或将现实世界的矛盾抽象化来解决人类自我理解的困惑的。这使得哲学成了一种“对人的非人的思辩设计”,哲学亟需找到一条使自己人文化的途径。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实质上就揭示了一条哲学的人文化途径,它包括了对传统哲学的双重超越:由“主体自觉”对“主体困限”的超越;由“实践观点”对“实体观点”的超越。  相似文献   
86.
人学世界观的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而世界就是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是反省人存在和他的世界的现实关系的理论,它要获得对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总体理解。所以,哲学是“人学”,是一种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理论。生活、实践的观点,是人学世界观的哲学出发点,由实践的视角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他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但实践的视角必须由人文学基础来充实。  相似文献   
87.
文章由镜子隐喻透视哲学转向。拈出三题 :近代笛卡尔、培根开始铸造认识论哲学转向的基本形态 ,它遵循“镜子隐喻” ;20世纪维特根斯坦哲学通过用语言问题取代心灵镜喻凸出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表象论的镜子模型的摧毁则是一种走出西方知识论传统的运思之路 ;由“言”与“知”的视角 ,联系中国古代庄子学说 ,从一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中西哲学之分殊及其会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88.
王锋  田海平 《河北学刊》2004,24(5):54-58
善恶因果律的核心就是如何实现德性与幸福之间的统一。在前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两个前提预设上的。然而 ,现代社会的世俗化 ,使得这两个前提不复存在。这就引发了现代社会背景下 ,假如上帝不存在 ,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 ,善恶因果律的重构要从基本共识、制度安排和个人美德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9.
在历史中的哲学总是做着一种"超历史"的"梦".西方传统哲学的这个特点构成了传统哲学的"爱智梦想".由"爱智梦想"塑造的西方形而上学史,反映了那种需要抽象永恒本质的"人的处境",是对人的非人的理解、对历史的非历史的抽象.它隐含着分裂人、瓦解人、失落人的"病症.历史地看待哲学的"爱智梦想",既要看到西方当代思想家在破除哲学的爱智梦想时的真实动机,又要以"哲学在历史中、人在历史中"的视野把握哲学和人的内在一体关系,并从这个"在之中"出发思考人的生命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