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6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6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在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伟大工程中,文艺学应该自觉承担一份光荣的使命,即多一点对人类的终极关怀精神。终极关怀的主要内涵是追问人类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归宿。终极关怀的途径主要有:通过文艺基本理论的研究提高对终极关怀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借助文艺史的研究总结人类寻求终极关怀的历史经验;通过文艺批评引导读者发掘并接受文本中蕴含的终极关怀意蕴。  相似文献   
172.
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铁生创作视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身遭遇的不幸 ,史铁生的创作特别关注人生、命运等关乎人的生存的一系列问题。他关注的视点不在物界和人界 ,而在神界 (或“天界” :上帝、苍天、宇宙等 ) ,即一切现象的最后根源 ,一切存在的终极处。这一视点体现了他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极大热忱 ,使他获得了许多不同于常规思路的极为新鲜、独特、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3.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条件下去如何进行道德评价愈显得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我国社会道德领域的断层现象及其成因,进而论述了商品经济条件下在扬弃旧道德、构建新道德的道德评价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关于道德评价的参照系统、评价的主体性问题以及主体定位等。文中明确剖析了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正统道德规范的缺陷,第一次提出道德评价与道德奉行相统一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4.
胡山林 《南都学坛》2009,29(6):66-70
屈原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第一座巍巍丰碑,屈原之所以为屈原,就在于其作品中奇特、强悍的精神力量。支撑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主要有:美政———执著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内美———高洁纯粹的美好情操;神灵———超验世界的精神主宰。其中一以贯之的东西是信仰、道义、真理、责任,这一切都表现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这是他生命的坚强支撑,是他的精神家园。屈原形象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把精神信仰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屈原精神对后人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屈原引领了中华民族及至人类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5.
汤显祖与唐代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显祖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这部不朽杰作,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他受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关。唐代文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奇”、“神”、“丽”四个方面。所谓“情”,是指唐代文学重视抒发真情;所谓“奇”、“神”,是指唐传奇重视情节构思的新奇、重视人物刻画的传神;所谓“丽”,是指唐诗特别是晚唐七言律绝重视语言的工致婉丽。汤显祖对唐代文学极为熟悉和喜爱,他写作《牡丹亭》时有意在以上四个方面继承借鉴唐代文学,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相似文献   
176.
对于学术发展和出版事业具有重大意义的书评工作,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本刊过去也对此重视不够,未能满足许多作者的愿望和广大读者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从今年起开辟“本院师生著作评论”专栏,欢迎院内外学者、读者充分利用这一园地,就本院师生、校友的著作(包括论著、编著、译著、创作等)进行严肃的、科学的、有学术深度的评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此外,有关新近出版的国内外学术界重要论著的评论文章,本刊亦乐于刊登。  相似文献   
177.
眼前,一座独具风格的阿拉伯式建筑,即便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中仍显得那么耀眼。大楼中顶一个鲜艳的红十字,下边镶着几个1米高的大字“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医院的同志告诉我们,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医院。其前身是1924年建立的“犹太医院”和“苏联侨民会第二医院”,后改为职工医院。1989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改建为今天的穆斯林医院。在这里,严格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创造民族医院环境,饮食全部清真,并配备清一色的穆斯林职工,竭诚为本市及国内外的穆斯林患者服务。听说院长李伯康是回族,而且还是位归侨。直到中午,我们才在院长室见到了他。一张白色的写字台和一组不太大的文件柜使院长室显得整洁大方。  相似文献   
178.
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构筑起一座悲剧理论大厦。其悲剧理论的出发点是欣赏者的接受心理。《诗学》主要讨论了悲剧情节的选择和布局  相似文献   
179.
西方有些戏剧理论家认为,戏剧仿佛一条“双行线”街道:一方面是戏剧的创造者——剧作家、导演、演员,另一方面是戏剧的欣赏者——观众。化妆、舞台布景、灯光效果等等,都不能决定戏剧的本质;但是,如果没有观众,没有剧作家(通过导演、演员)与观众之间感性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交流,戏剧就会丧失它的生命。因此,研究观众审美心理的观众心理学,便成了戏剧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观众心理学遗产,可惜很少有人加以系统的发掘和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初步探索。古代曲论对观众心理的重视是建立在对戏剧特质的把握上的。戏剧特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舞台性。黑格尔在《美学》第三卷中说,在一定意义上看来,“舞台表演确实就是作品好坏的试金石”。李渔早就清楚地说过;“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正是从剧本要演给观众看这一点出发,李渔强调剧本创作应当“设身处地,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者,心口相维,询其好说不好说,中听不中听”,“手则握笔,口却登场。全以身代梨园,复以神魂四绕,考其关目,试其声音,好则直书,否则搁笔”。这就是说,剧作家在进行一度创造(剧本创作)时,就尽可能把二度创造(导演的处理与演员的排演)和三度创造(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演出——欣赏过程)都考虑进去,这是戏曲艺术争取观众、吸引观众的秘诀。那么,古代曲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认识、把握观众心理的呢?我认为,在感知、注意、想象等几种心理机制方面,古代曲论较好地处理了真与幻、常与奇、一与变、有与无等辩证关系,从而在剧作者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心理桥梁。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古代曲论中的观众心理学,不仅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重要成就,而且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180.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