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0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4篇
理论方法论   18篇
综合类   248篇
社会学   33篇
统计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61.
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诸多传统文化概念中被抽绎出来纳入其内部制度的工作概念。这一工作概念通过教科文组织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缔约国共同参与的国际化运作,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以普及。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学界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将其从陌生的国际工作概念转变为炙手可热的理解文化传统在当代进行知识和意义生产的一种方法。这种转变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知逐步清晰化、深刻化的过程,也是对多边对话、相互尊重、社区赋权等国际理念在落地实践的进程中,同国家或地方层面复杂文化事实彼此抵牾、相互磋磨、逐步调适等事象的呈现和深思。 本期专栏中包含了来自河北Q 县与重庆走马镇的两项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个案的田野研究。在同国际保护框架进行对话的基础上,两篇文章都深描了民间文学类非遗在地方保护与传承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不约而同地深入诠释了多元文化主体在遗产化进程中的张力关系,并在各自个案所属地方社会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倾力去发现缓解困境、适应新变的多样化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篇文章不仅是为解析上述“适应性症候”而进行的研究实践,其写作过程也都鲜明地凸显了从以非遗作为对象向以非遗作为方法的范式转变。  相似文献   
462.
劳动力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增殖及合理配置,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完成。积极搞好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把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优势,促进经济的更快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