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劳动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6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满汉合璧的《清文启蒙》是清代的满语教材,反映了清代前期满族旗人使用汉语的情况。从书中的汉语释义来看,雍正时期,满族人已进入使用满汉双语阶段,其作者是一个精通满语和汉语的双语人,普通的满族旗人也已经具有一定的汉语水平。但这一时期双语旗人的汉语水平并不能超越其母语,满族人所使用的汉语带有鲜明的满语特征,同时有些满语成分也被汉语所接纳,经过汉语内部语言规则的打磨,这些满语成分成为了汉语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2.
3.
《辞海)第2226页,“渤海”条中说:“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的东京城镇。”第2227页又说:“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又叫‘东京城’。  相似文献   
4.
《辞海》中有关王莽代汉建新的条目,如《汉》、《西汉》、《新》、《王莽》诸条,皆说王莽于公元八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现行初中历史课本第一册也说:“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公元8年,外戚王莽乘机夺取西汉的政权,做了皇帝,改国号新。” 此外,有的大学历史系教材和普及读物,也持此看法。但是,这个年代在中西历换算上有误,极需订正。  相似文献   
5.
对语气副词"偏"、"偏偏"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进行考察,揭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全面、准确地把握二者的用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介词“论”来源于先秦动词“论”.动词“论”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两汉时期“论”所在的连动结构主次动词分化明显,唐代“论”由动词引申出介词用法,宋代以后“论”的介词用法进一步扩展.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论”语法化的句法环境,连动结构的句法环境加之连动结构中连词使用频率的递减趋势为动词“论”的语法化提供了条件.“论”由表示“议论、评论”的实词义到表示“以某种单位为准”的语法义的语法化过程中间经历了“衡量、评定”义的语义演变阶段.频率中“临界频率”的增加也是推动“论”语法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论”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而“论”发生语义演变致使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7.
以《欢乐喜剧人》1—5季60期节目中的相声小品语言为语料,从语言要素、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和逻辑学等视角分析和探讨《欢乐喜剧人》相声小品幽默语言的生成机制,包括常规机制:同音易词、词语换境、同构歧解、借形说事;修辞机制:倒反、仿拟、别解、歧疑、双关;认知机制:概念隐喻、框架转换;逻辑机制:偷换概念、自相矛盾等,并从语用层面阐释了其幽默语言生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孟子·滕文公上》开篇记叙孟子与陈相讨论许行之事,这一节文字从文学性到思想性都很典范,所以许多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材以及有关选本都收录。选文大都题名为"许行",文中有:"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其中"莫之或欺"四字,教材、选本几乎都没有作任何解释,大概是觉得好懂,不必下注;只有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作注说:"莫之或欺,没有人欺骗他。……或,句中语气词,与‘莫’呼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介词“按”来源于先秦动词“按”.“按”在先秦时期用在连动结构中,东汉时期,一些连动结构中的“按”可以重新分析为介词,介词“按”萌芽显现,魏晋南北朝至隋,“按”的介词用法逐渐成熟,宋代以后介词“按”进入沉寂期,直到清代,介词“按”的使用频率才大幅提高.连动结构是引发动词“按”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按”由本义“用手向下压”经由“查验、考核”义演变为“依据”义.“按”的句法功能变化的机制是重新分析,“按”发生语义演变导致语法意义产生的机制是语用推理.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第二册第260页(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5版)说:“张角预定甲子岁(公元一八四年,汉灵帝中平元年)三月五日(甲子日),京内外同时起义,事前发出动员起义的口号,说:‘苍天(汉)已死,黄天(张角自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里有两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