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3篇
丛书文集   5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81.
“民本”的完整说法是“民惟邦本”。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发展中,“民本”思想形成了四个要点:民为天之本、民为君之本、民为国之本、民为官之本。“民本”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资格,这与现代政治文明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82.
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构成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属性构成人的特殊属性。人的动物属性主要由食、色构成,具体体现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好生恶死、欲壑难填等形态,有为恶的自然倾向。人的特殊属性有多种形态,根本的特殊本性是意识、智慧。人为善的道德意识、利他的社会属性、有意识谋生的劳动特性、形而上的文化特性以及君临万物的高贵特性都是建立在大脑意识机能基础上的后起属性。人的二重属性,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全面、准确认识人的双重本性的形态、特点,对我们认识和处理现实人生问题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
文学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又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外部规律。文学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是必然的。美学与人学是文学的近邻,从事文学的美学研究、人学研究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更迫切的任务。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为形象性、情感性、形式性。文学的人学本质,集中体现为文学不是神学,也不是兽学,而是人的精神现象学,是动物性与非动物性、欲望与理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84.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主要是一个由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的复合互补系统。以之来考察中国美学历史演变轨迹及其不同时代特征,可发现先秦两汉是中国美学的奠基期,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的美论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坚实基础,各家美学完成了初步建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美学的突破期,情感美学与形式美学取得重大突破,诗文美学摆脱依附走向独立。隋唐宋元是中国美学的发展期,儒家道德美学重新收复失地、形成主潮,同时形式美学、表意美学也旁枝侧出,增光添彩。明清是中国美学的综合期,涌现了众多总结性的美学论著。近代是中国美学的借鉴期,美学走出原来的依附形态,走上了独立的学术行程。从现代到当代,则可视为中国美学向现代科学美学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85.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的相反相成,既有互动交融,又有主客之别.审美认识就是要分清哪些是对象本身的审美价值,哪些是审美主体的能动自造,既看到"好恶因人"、"憎爱异情"的主观"殊好",又肯定"妍媸有定"、"雅郑有素"的客观"正赏",从而克服主观好恶,达到对客体固有的普遍同然的审美价值的公正评判.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反思当下盛行的取消主客二元思维的方法论缺失,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梁启超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究其核心和相互联系,乃是建立在"趣味"基础之上的有机体系.他肯定审美的"趣味"即情感快乐在生活与艺术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揭示了"趣味"之美的唯心本质、创造来源和风格种类,尤其深入分析了书法、小说艺术的审美特征,并以新的文艺趣味观掀起了"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其变法实践张目.  相似文献   
87.
中国古代的"文学",是一个广义的泛文学概念,它包括美文学和学术文章在内的一切文字著作。"文"的本义是"错画"、纹理,汉字都符合"错画"、纹理的特征,因而汉文字著作都可称"文"。正如清人章炳麟所概括:"是故榷论文学,以文字为准,不以趁彰为准。"即衡量"文学"的特征是"文字",而不是"趁彰"——"文采"或"美"。与此相对照,西方"文学"更多地是指以"美"为特征的文字著作,或以"艺术"为特征的语言文字作品。这种"美"的"艺术"特征,或指"形象",或指"情感",或指"形式",或指"虚构"。中国古代文论诚然不乏对文学样式的"形象"、"情感"、"形式"、"虚构"等属性的分析,但从未把它们作为一般文学作品的必备特征来强调。  相似文献   
88.
“崇高”是一种重要的美的范畴。与中国美学较少直接论述“崇高”美不同,从朗吉弩斯、艾迪生、荷迦兹、博克、温克尔曼、康德,到席勒、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尼采、利奥塔,西方美学论“崇高”形成了一个强大而丰富的传统。本文对此细加辨析与整合,并在与“壮美”差异的比较中,揭示“崇高”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巨大的、积极的肯定性价值的,能体现无限、唤起无限想象的,与审美主体处于一种矛盾、对立、冲突状态的,适合引起包含着痛苦、恐惧、震撼、敬畏和仰慕的乐感对象,对人们重新准确认识“崇高”的美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9.
90.
《周礼》是系统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官分工的法规总集.在职官结构、功能的描述中,它穿插着许多人文思想的表述.一方面,《周礼》的六官设置体现了"以人法天"的思路,"春官"中设有许多神职人员从事鬼神祭礼,反映了殷商神学观念的遗留;另一方面,《周礼》反复强调"设官分职"是"以为民极",安邦治国须"得民"为本,各处论析汇成保障民生、兼顾教化、以刑辅德、以德司法的仁政学说,是周代思想界重人轻神的时代特征的重要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