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4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实现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战略,我认为要着眼于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贡献;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迅速提高。有关数字表明,发达国家本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 20%,本世纪中叶上升为 50%, 80— 9…  相似文献   
22.
少数民族教育课程政策与评价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行的我国少数民族教育课程和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已经不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要求。因此 ,少数民族学校课程改革必须结合课程评价制度的研究 ,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评价理论 ,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3.
24.
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与社区文化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移民采用本州临近安置、建立城镇化移民定居点的本地安置模式和异地城镇化移民社区定居安置等多种方式。这种跨县甚至跨州城镇化异地安置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留有诸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适应问题。此外,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配置也面临重重困境,城镇化生活负担的增加以及极低的就业率,使得这种城镇化异地安置方式遭到质疑。本文基于民族学实地调查与参与式观察,重点探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异地安置"模式及其对移民群体与移入地社区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爆发的武装冲突,大多是由族群问题或宗教问题所引发.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近年来地方民族主义思潮出现一些新的态势,族群认同和族际关系研究也就必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以族群性研究为切入点,分析西方学术界的族群性研究及其本质,反思对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甘、青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多民族不断迁徙、分离、汇聚、融合的民族走廊,当地世居民族和频繁流徙的各族体间呈现出不断接触、融合的态势。本文以青海土族家族谱、口述史文本为个案,通过对甘、青地区的河湟谷地、河西走廊交接的多民族或族群混杂汇聚地域的历史人类学考察,深入分析这一区域多民族族际交往与民族融合的历史。  相似文献   
27.
作为民族经济法的重要内容,民族经济体制法既是我国特殊的民族社会经济形态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民族经济体制法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宪法层面、基本法律层面和法规层面。鉴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法制建设的紧迫性,目前急需在民族地区配置经济发展法、产权界定的基本法律和国有企业重组、改建及兼并的基本法律。  相似文献   
28.
中国历史上历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统治特意实行不同于中原内地的一种羁縻政策.自明至清,基本上也是延续了元朝的治边方略,继续实行“封土司民、以夷治夷”的羁縻政策.随着中央政府权力的增加及其实力的巨大膨胀,对少数民族及边疆地区实行的封土司民的“土司制”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因为地方政权或地方势力的崛起或存在,对中央政府始终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在中原及汉族地区行之有效的“流官制”最终取代被统治者仅仅作为一种权益之计而不得不为之的封土司民的治理模式,便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土族的土司制度同样也经历了由盛及衰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9.
社会文化变迁研究往往揭示出一个社区或群体社会历时性演变的发展轨迹。本文选取土族社会家与族属的观念及其结构变迁的个案分析,旨在说明现代土族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社会整合与社区政治经济发展、族际长期有效接触、族群融合以及文化涵化的影响对土族社会文化变迁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民族识别的重要意义在于保障了少数群体的权利,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支撑是基于前苏联的民族工作的经验并借鉴斯大林的民族概念,同时根据当时的国情采取了灵活变通的方法。今天,我们重新对发生在50多年前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加以回顾和审视,有必要重新认识民族识别工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研究国内民族关系和认识民族问题研究的实质,有着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