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0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2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祝福恩 《阅江学刊》2012,4(5):82-86
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并把“三农”难题作为重中之重,但“三农”难题至今仍未取得历史性突破,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黑龙江省绥化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乡镇村经济及异地经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质上是一种文化重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要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从中国文化场的实际出发,在重构的过程中把坚持与发展统一起来。还要重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使马克思主义出现的“变形”和“失真”,以及注意克服文化主体在重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附加给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获得新胜利,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按照文化重构的固有规律获得新发展。  相似文献   
73.
江苏省五交化公司无锡采购供应站为了掌握供应区业务活动情况,从1980年起,未经批准即向所属县公司制发了《月度计划完成情况表》,大小指标项目达164个,  相似文献   
74.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这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衡量各项改革对或不对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过程就是权衡利弊、兴利除弊的过程,因此,在利弊问题上肃清“左”的思想影响,破除形而上学、洗刷唯心精神,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利弊观,对于我们学会科学地权衡利弊,选择最佳的制度、措施、办法,正确地认识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搞好改革,有着  相似文献   
75.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力引入历史观来考察,得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结论,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导师在自己的全部丰富多彩的理论创造活动中,始终坚持了这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并且大大地发展了这一原理。  相似文献   
76.
论六中全会《决议》的十个“第一”祝福恩赵清秀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贯彻《决议》,必将对我国跨世纪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从理论的视...  相似文献   
77.
习近平人民观的基本要义包括“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观点。它们分别从人民和国家、人民和社会、人民和党的关系角度深化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这是一个整体的思想体系,是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中不断思考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实践着的观念和观念中的实践的结合。  相似文献   
78.
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及其连贯重构的关联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原文中文化缺省问题干扰了跨文化信息传递.文化缺省不仅是两种语言、相关文化表面所呈现的差异,更是一个涉及认知心理和连贯推理的问题.从关联理论的研究角度对翻译中文化缺省现象及连贯重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把握语用翻译的实质,提高对文化缺省的识别能力,找出合理有效的重构策略,再现原文的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
作为北宋文坛和政坛举重若轻的人物,欧阳修中晚年的归隐思想及最终为何选择归隐颍州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欧阳修从皇祐二年离开南京到熙宁三年任职青州期间所做的30首“思颍诗”,具有独特的创作规律。对其进行梳理,有利于探求欧阳修长期以来思隐的内外原因,并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归纳颍州这一地点在欧阳修思隐情结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