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对《谜底“虽善无征”释》一文的质疑祝诚,江慰庐《红楼梦》第五十回:李纨秉母之意,编了两个“四书”谜语,其中之一是“观音未有世家传”。后来被林黛玉猜着了,谜底是“虽善无征(徵)”。这一谜底原出自《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注家注“征,是征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赛珍珠在进行小说创作时,除自觉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外也在自觉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她对狄更斯小说创作的借鉴就是典型的例证.通过对赛珍珠的<大地>、<龙子>、<同胞>与狄更斯的<双城记>、<圣诞欢歌>、<艰难时世>等小说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赛珍珠在社会题材的选择、人道主义主题的确立、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情节结构的设置安排等方面都对狄更斯有所借鉴并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5,(2)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词)古往今来,人们面对着“千山所环,中横巨浸”(宋人汪藻语)的镇江山川形胜,无不折腰倾倒,赞叹备至。宋人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颂其形势曰:“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明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江防考》亦极称其位置重要:“京口西接石头,东至大海,北距广陵,而金、焦降其中流,实天设之险。”清代镇江人杨棨在《京口竹枝词》中直摅胸臆道:“扬子津头水接天,徙儿浦外乱峰连。他乡争及家乡好,第一江山第一泉!”当今诗人,杰出的新闻战士邓拓也在《镇江志感》一诗中讴歌道: 相似文献
14.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0,(4)
早在1930年,日本研究我国古代戏曲的专家青木正儿,就在他所著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一书里指出: 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这是人们从世界文学史的角度,第一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自此以后,大凡研究汤显祖或莎士比亚的论著,往往都乐于同时论及这两位颇多相类而各擅其长的“曲坛伟人”。然而,通过比较研究,却难以评其高下优劣。 相似文献
15.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3)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的光辉一生中,共写下了六百五十多篇深刻有力、犀利泼辣的杂文,计一百三十五万多字,汇编在十六个杂文集里。这些杂文,大多是他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充满了彻底的革命精神,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一定数量的鲁迅杂文。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教好这些杂文,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都是十分有益的。 鲁迅杂文,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构思奇 相似文献
16.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7,(3)
明神宗万历二年甲戌(公元一五七四年)一岁。七月二十七日,惺生于湖广竟陵县皂角埠(今湖北天门县皂市镇)惺字伯敬,一字景伯,号退谷,别号退庵,三十八岁自署止公居士。先世江西永丰人。明武宗正德中,始徒竟陵。曾祖弘仲。祖山。山生二子,长即惺之嗣父一理,号裕斋;次即公之生父一贯,号鲁庵,为武进县学训导。惺生母冯氏,一贯生五子:惺、愫、恮、悌、快,惺其长子也。 相似文献
17.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7,(1)
吴潜(1196——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登进士第一。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对外,面对当时强大的敌兵,他主张:“以和为形,以守为实,以战为应”,积极抗战。对内,他看到“奸臣憸士设为虚议,迷国误军”,故力主清除腐朽的官僚集团。但却因此受到贾似道、沈炎等人的谗毁,在景定元年(1260)被罢相,贬建昌军(治所在今江西南城),又窜潮州(治所在今广东潮安)、循州(治所在今广东惠阳),并死在那里。 相似文献
18.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3,(2)
早在一九六四年,就有人指出:“关于《红楼梦》思想倾向的问题,是1954年讨论中遗留下来的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能解决好,就有可能更深刻地阐明《红楼梦》的思想性质和历史意义.”倏忽近卅载过去了.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七辑《编后记》中又说:“远在五十年代,曾有《红楼梦》是不是市民文学之争.可惜后来没有进一步展开,问题因而也就没有获得彻底的解决.……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20.
祝诚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3,(3)
师专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合格的初中师资。改革开放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在不断地更新着、充实着“合格初中师资”的内涵。现在,我们已提出更具体明确的培养目标:为苏南农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初中师资。这样的师资,不仅要能主动适应苏南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而且要能主动适应苏南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实践环节,改革原有的、已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实习传统模式。本着这一宗旨,十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校大胆探索、努力构建教育实习大系统,通过狠抓三大环节,促进三个转变,取得了显著效果,较好地实现了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