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后现代语境下乡土想像的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后现代语境中,中国知识分子洞察到了现代性对于乡土的种种负面效应后,选取了新的乡土想像方式来表达对现代性的犹疑,这主要有三:解构宏大叙事,完成了乡土想像的后现代性转向;重构一种乡土"小历史",着重探索乡土的人性与文化;对生态性乡土的新向往,旨在重建人与生存之根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尽管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桎梏,但依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她们的作品,从而拒绝了匿名。新的历史时期,女性曾经也遭遇了隐形缺席,但在女性主义推动下,她们终究浮出了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文学从“新现实主义”回归 ,到文学走向“边缘化” ,到“私人化”、“身体化”写作 ,历史理性和人文精神双重地缺失了。通过对这种缺失的历史轨迹和原因进行考察 ,我们提出重构的可能 :即历史理性要有人文的维度 ,人文关怀要有历史的维度。  相似文献   
15.
禹建湘 《云梦学刊》2001,22(5):68-70
自"新写实"文学以来,文学出现了一种民间化倾向,尽管有人试图保持一种具有"终极关怀"的人文精神,但人文理想在民间化过程中不可逆转地消融了,其原因有二一是商品机制,二是新兴平民阶层对文学的需求.我们希望一种具有历史和人文理性的文学在新世纪出现.  相似文献   
16.
梅山傩戏是古代梅山文化的遗存,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活化石”,它融合了2000多年以来梅山地区的宗教文化及民间艺术,并在周边文化不断影响下成为一个文化综合体.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是保证梅山傩戏文化传承和塑造梅山傩戏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不二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通过加强梅山傩戏文化品牌塑造与推介,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措施来实现梅山傩戏由文化遗产和经济累赘向“文化宝石”和“经济富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禹建湘 《求是学刊》2016,(3):112-117
<正>我国的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世界特有的文学奇观,这种奇观表现为网络作品的浩瀚与种类的繁杂。这种特有的网络文学奇观,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文学批评,诚如黄鸣奋指出的那样,我国以网络文学为批评对象的论著(印刷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面临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女性主义写作已经在中国浮出了历史地表,但正如当年鲁迅所追问“娜拉走后怎样”一样,当中国女性主义者们在发誓要反抗、颠覆、摆脱和逃离男性文化时,其实又重新陷入到男性文化的圈套之中,当女性主义正暗自窃喜找到了一条自我拯救之路时,其强化的“性别意识”也许正是男性文化所欢迎的,那种不谈政治、社会的女性主义理论和文学实践在男性文化看来,真正只是一种游戏,一种“突围表演”。  相似文献   
19.
我们目前处于一种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杂糅的“别现代”社会形态中,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契合了这种语境,这种语境塑造了网络文学的叙事审美特征。在叙事上,网络文学构建了一个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同时共存、文明博弈的时空,不同文明既“对立冲突”又“和谐共谋”,体现出时间空间化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呈现英雄化倾向,且英雄形象体现出多样化、凡俗化的特点,体现出一种后现代娱乐性价值追求、现代个人主义张扬和前现代宗亲伦理观念和儒家基本道德复归的杂糅、复杂而折中的别现代价值导向。在审美体验上,以根植于前现代中国文化土壤的“乐感”文化为根基,借用前现代文化母题,采取后现代的表现手法,生成了“爽”的审美形态范畴。这一审美形态范畴与大众在别现代时期多元思想涌动、内在对立紧张的社会精神结构下的需求相应和,体现了超越阻滞和有限、追求自由和无限的精神向度。  相似文献   
20.
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